清代文学家梁章钜在谈写作经验时说:凡作文“必几经删润,而后文成。”他举欧阳修的《醉翁亭记》为例,说此文开头原稿“有数十字”,定稿时只剩下“环滁皆山也”一句。
就这篇文章而言,这句话实在是一个极好的开头。它直截了当,“开门见山”,一句话就把滁州的地理形势和盘托出,推出一个形象鲜明的大全景。接下去,文章写道:“……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你看,他用的是什么写法呢?是由面到点,逐步推进的方法:从“环滁皆山”的大全景,到“林壑尤美”的局部“西南诸峰”,到“蔚然而深秀”的重点“琅琊”(山),再到“泻出于两峰之间”的“酿泉”,最后引出“临于泉上”的“醉翁亭”。这正像电影镜头在往前推,带着我们由远到近地移步看景,直至点出文题。试想,如果把第一句“环滁皆山也”换成原来的“数十字”,就肯定会阻滞现在这种贯通的气势,破坏现在这种明快的节奏,从而影响到文章结构的和谐完美。
可想,当欧阳修从那繁复的几十个字当中,最终提炼出这精准的五个字时,他一定会得意地捻着胡须,再三地吟诵、玩味这“境界全出”的开头。
许多同学都认为改文章是件苦事,其实他们只对了一半:不知从何改起确实苦,改的过程也伴随着苦;然而改对了就会甜,改好了就更甜。整个修改文章的过程,其实是先苦后甜的过程,是用思考收获喜悦的过程。梁章钜先生还介绍说,有人“每一文成,必粘稿于壁,逐日熟视,辄去十余字。旬日以后,至万无可去,而后脱稿示人。”读到这里,我更体会到我们现在的幸福:他是贴在墙上,我们是贴在电脑上;他要涂要写,我们只要敲敲键盘。比如此刻,我的思维正在键盘上舞蹈,我的收获正在屏幕上成形……
所以说,改文乐无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