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记者频道:每周一讲 | 七彩活动 | 习作天地 | 增华阁 | 采风图集 | 园丁心语 | 心灵热线 | 活动通知
您现在的位置: 小记者  >   每周一讲
站内搜索:


作文要浇“定根水”

发布时间:2008-10-22  来源:镇江日报

  过去下乡“学农”的时候,曾经跟农民学种菜。农民说:菜秧子要放正,要培好土,然后立即浇一点“定根水”,这样就容易成活,以后也长得好。后来我就想,在作文教学中,尤其是在早期,即小学和中学的作文教学中,不也同样要“放正”,要“培好土”,还要浇上一点“定根水”吗?具体地说,就是教师要引导学生形成健康的文风,懂得作文的“源头活水”是来自现实生活,还要了解一些作文的基本道理、基本规律、基本类型和基本要求。

  多年来,关于作文我给中小学生讲了不少,写了不少,其实也都是在浇这“定根水”。

  说到“讲”,有人往往怀疑它的实际效用,我自己也会想起汪曾祺先生说过的一句话:“教创作靠讲不成”。他虽然说的是文艺创作,但换成文章写作其实大体也差不多。问题在于,我们对这种话的理解往往进入了误区。仔细看看上下文就知道,他其实只是在强调“练”的重要性,并不是要取消“讲”。对学生而言,学习写作当然主要靠“练”,靠自己的“多读”、“多写”、“多思考”和“多比较”;但对教师而言,不“讲”怎么可能呢?所谓“上课”,主要也还是“讲课”,许多名师名家的“讲座”,不也还是到处受到欢迎吗?所以说,“读书不讲,隔靴搔痒”的老话,还是很有道理的,关键就看你“讲什么”和“怎么讲”。

  那么,作文教学到底应该讲些什么,应该怎么讲呢?我认为,平时主要应该讲作文的基本道理、基本规律、基本类型和基本要求;学生习作前主要讲这次作文的原则要求,或在文体特征上有所提示,或在开拓思路上略加点拨;学生习作后主要针对学生的文章进行评讲,什么地方好,什么地方不好,都要讲出道理来,使学生知其所以然。事实上,教师如果不能深入地了解学生的作文心理、作文态度和作文的实际状况,讲评就很难落到实处并解决问题,学生也很难领会老师的良苦用心。这种教与学之间的隔膜状态,主要应该由老师来努力消除。中学生,尤其是小学生,当他们在蒙昧中摸索着前进的时候,是多么需要老师科学的启发、适当的指点和巧妙的引导啊!这当中,不光有知识的传授,还有方法的点拨和能力的培养。只有坚持这种“讲、练、评”相结合的反复实践,学生的作文水平才能更快地提高,最后达到“教是为了不需要再教”的目的。

  现在,我们再来看看汪曾祺先生接下去是怎么讲的:“如果在课堂上讲鲁迅先生所讥笑的‘小说作法’之类,讲如何作人物肖像,如何描写环境,如何结构,结构有几种——攒珠式的、橘瓣式的……那是要误人子弟的。教创作主要是让学生自由‘写’。沈从文先生把他的课叫做‘习作’、‘实习’,很能说明问题。如果要讲,那‘讲’要在‘写’之后。就学生的作业,讲他的得失。教授先讲一套,让学生照猫画虎,那是行不通的。”

  对汪曾祺先生的这段话,我还有一点补充意见就是:沈从文先生当时教的是西南联大的大学生,自然可以不必讲太多;而我们现在教的是对于写作知之甚少的中小学生,所以教师还是应该多讲一点。

  关于作文的具体方法问题,我也想再讲一点意见。在阅读教学中,我们总是要去欣赏、分析别人的作品,并且从中总结出他具体的写作方法。但方法这个东西决不是僵硬的教条,在具体运用中它是会因人而异,因文而异,因时而异,因事而异,千变万化的。所以我认为,具体的方法只能借鉴,不能模仿,更不能生搬硬套。有时,我们即使模仿得形容酷似,也很难得其神,很难产生原作内在的活力和张力,更不用说感染力和震撼力了。所谓“文无定法”,大体虽有,定体则无,就是讲的这个道理。

  然而令人遗憾的是,我们有时却正在用诸如此类的“定法”、“死法”或者自以为是的“妙法”来教学生作文。近些年来,由于某种应试取向的误导,有的老师也带着学生研究嫁接移植的方法,追求华而不实的文风,导致某种类型的写法风靡天下。许多学生甚至为应试背下若干名言佳句、古典诗词以及所谓的“范文”,到时候纷纷“回到古代”、滥引乱用、生搬硬套、乔装打扮,结果衍生出许多内容空洞、附庸风雅、寻章摘句、故作高深的浮华文章来。这种不良倾向,实际上是当今社会普遍存在的急功近利、奢靡浮躁之风的一种反映。

  无数事实证明,学习写作必须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在艰苦的探索实践中前进。杜甫曾感叹说:“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他的意思就是说,写文章的道理和得失,是必须用心思考才能懂得的。我们搞作文教学的人,光是自己“寸心知”是不行的,我们的任务就是要把“寸心知”转变为“众心知”,而作文教学之难,也莫过于此。孔子还曾总结道:“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他其实是讲了学习的三个阶段:首先是要搞懂它的基本道理和基本要求;然后渐渐产生了兴趣,学得更加主动和积极;最后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就先苦后甜,乐在其中了。所以说,“知之”是“好之”的前提,“乐之”是“好之”的结果,这三个阶段的次序是不能颠倒的。

  那么,需要多长时间,才能为基本掌握一般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的写法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呢?才能使我们在今后的实践中逐步体验到写作的快乐呢?在我看来,主要就是从小学三年级到高中毕业这十年。鲁迅先生在1900年他18岁时写道:“我有一言应记取,文章得失不由天”,表现出他对于写作的充分自信,说明他已具备“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能力。让我们以鲁迅先生为榜样,勤奋刻苦地学习,争取在这10年中把作文的基础打好吧!

  □郑 文


(作者:         责任编辑:
 

金山论坛】 【返回频道首页】 【打印】 【关闭
 
相关新闻
我也来说两句: 0条评论 查看评论
会员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