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记者频道:每周一讲 | 七彩活动 | 习作天地 | 增华阁 | 采风图集 | 园丁心语 | 心灵热线 | 活动通知
您现在的位置: 小记者  >   每周一讲
站内搜索:


托尔斯泰:俄罗斯“艺术之神”(上)

发布时间:2008-08-04  来源:京江晚报

  1828年8月28日,列夫·托尔斯泰生于莫斯科以南200公里的一个贵族庄园。

  托尔斯泰从小就富于想象,曾经从自家顶楼的窗口跳到院子里,希望像鸟儿一样飞翔,结果摔成脑震荡,昏睡了18个小时。他的一位家庭教师说他“既无志气,又无才能”,可他很小就能感情洋溢地背诵普希金的诗,七岁就自办了一个手抄的杂志《儿童娱乐》,内容是七篇鸟儿的故事。他上大学也不太用功,可他在课外却读完了法国启蒙主义作家卢梭的“全部20卷”著作,还对法学原理产生了兴趣,“目的不是为了应付考试,而是想从中找到令我感到奇怪和疑惑的那些人生问题的答案”。托尔斯泰本人是一个大地主,但他却下决心改善农民的生活。他经常参加体力劳动,下地耕田、割草,甚至在一次火灾中亲自投入救火,灾后又组织对灾民的救济。可他这些出自真诚愿望的行动,并不能使农民的状况有多大改善,这使他大为失望。他20岁时跑到莫斯科,在“上流社会”的诱惑下过了一段放荡的生活,但又因自己的行为感到沮丧,不断地批判自己,向往着道德上的纯洁。1851年春,他追随哥哥去了战场。我们中国向有所谓“投笔从戎”的话,而托尔斯泰却是在战争中开始了他的写作,完成了小说《童年》和《塞伐斯托波尔故事》,发表后“把文坛上的元老们惊呆了”。因为文学,托尔斯泰和大他10岁的著名作家屠格涅夫成了好朋友,后来又因为思想性格不合而闹翻,几乎要决斗;然而17年后,他又主动写信给屠格涅夫检讨自己,与其重修旧好。

  托尔斯泰就是这样一个内心充满矛盾的人,他的三部赢得世界声誉的长篇小说《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和《复活》也深刻反映了当时俄国社会的矛盾。伟大的俄国作家陀斯妥耶夫斯基对托尔斯泰无比崇敬,称他为“艺术之神”。法国作家莫泊桑在读了托尔斯泰的小说后说:“我明白了我的全部事业都毫无意义,我整个十大卷的作品都一文不值。”由于托尔斯泰在人民中享有极高的威望,一向以残酷镇压进步作家闻名的沙皇政府尽管对他非常仇恨,却始终不敢对他下毒手。

  晚年,托尔斯泰内心的矛盾更加剧烈,他说:“由于不平等,我们在贫穷现象的环绕中过着豪华奢侈的生活,我越来越感到痛苦。”从1892年起,他便放弃了1881年以后全部作品的版权,还力图说服家里人放弃财产,改变贵族的生活,这使他和妻子的矛盾日益尖锐。1910年10月27日深夜,82岁高龄的托尔斯泰竟决心离家出走,途中因着凉转成肺炎,病倒在南方的一个小火车站,延至11月7日去世。他临终的最后一句话是:“我爱真理……非常……爱真理”。

  列宁对托尔斯泰有极高的评价。有一次,他问高尔基:“在欧洲,有谁能够同他并肩媲美呢?”然后不等高尔基回答就自己说:“一个也没有”。对所谓“托尔斯泰主义”,列宁也作了深刻的分析:认为其积极方面主要表现在“对国家、对警察和官方办的教会的那种强烈的、激愤的而且常常是尖锐无情的抗议”、“对土地私有制毅然决然的反对”和“对资本主义进行了不断的揭发”;而其消极方面则主要在于他唯心主义地把个人的精神、意识活动当作历史前进运动的杠杆,认为马克思主义关于经济基础的理论是错误的。他主张“暴力必须取消,而代之以人与人之间自由和爱的团结”,并且身体力行地追求自身的道德完善,鼓吹“不用暴力抵抗邪恶”,鼓吹基督教的博爱精神,这当然是一种无力改变现状的幻想。(未完待续)

(作者:         责任编辑:
 

金山论坛】 【返回频道首页】 【打印】 【关闭
 
相关新闻
我也来说两句: 0条评论 查看评论
会员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