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花非花,雾非雾,夜半来,天明去。来如春梦几多时?去似朝云无觅处。
今译
说它是花吧,它又不是花;说它是雾吧,它又不是雾。它来的时候犹如春梦,很快就消逝了;它走的时候犹如朝云,转眼飘散,到哪儿能找到它呢?
讲解
白居易的诗以通俗易懂著称,但这首诗却不大好懂,简直有点现代朦胧诗的味道了。但不论是谁,读了这首诗,都会有美不胜收之感,可见它又确实是一首好诗。
大家感到难懂的是不知诗人赞美的究竟是什么。诗中充满了比喻,喻体都是非常美丽的事物:花、雾、春梦、朝云,可本体是什么呢?一千多年来似乎成了一个不解之谜。
其实,如果真的揭开这个谜底,可能反而把这首诗的意蕴缩小了。比如苏东坡似乎觉得白居易写的是柳絮,果真如此,我倒感到有点杀风景了。看来,白居易只是在抒发一种对美的感触,他觉得世间美好的东西,往往都非常地脆弱、短暂,甚至转眼就消逝得无影无踪,所以我们应该特别地珍惜美好的东西,对美好的感情也应该如此。也许我们可以从白居易的另外一些诗中找到理解这首诗的钥匙。比如《真娘墓》中写道:“霜摧桃李风折莲,真娘死时犹少年。脂肤荑(读‘提’,意为植物初生的叶芽。)手不坚固,世间尤物(优美的人物)难留连。难留连,易消歇,塞北花,江南雪。”又如《简简吟》中写道:“二月繁霜杀桃李,明年欲嫁今年死”,“大都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碎”。弄懂了这些诗句的含义和情感,再来读《花非花》,我觉得还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郑文
(编辑:张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