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个黄叶飘零的秋天,那原本幸福的一家三口也如凋谢的花儿一般慢慢褪色了。那本没有力的手和并不坚实的肩头却背负起了新生的太阳,将自己那颗年轻的、还有力跳动着的心脏无怨无悔地交到了死神手中,用这高昂的代价换取了一张新的生命契约。是什么,让他们做得如此果断?是什么,让他们在一瞬间选择了奔赴死亡?是啊,是那能够战胜一切的海一般的母爱,是那能够治愈一切创伤的山一般的父爱!这两股神奇的力量,能让人在片刻之间选择将生的希望留给子女,将死的痛苦埋进心里。在这个本该美丽的秋天,是什么让三个快乐的人在刹那间经历了生离死别?这可能只能怪罪于老天了。苍天为何这样无情?竟让一个不满三岁的小男孩往后要独自学会坚强。
比起这个不幸的家庭,我们是多么幸运。我们要好好珍惜每一滴爱的露珠,存在心里。鸦尚有反哺之义,羊尚有跪乳之恩,人岂能不如禽兽!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父母给予我们的爱,我们要牢记在心,长大后要加倍回报父母。
编者评语:
很明显,你是被《天亮了》这个故事所感动,因而体会到必须珍惜并且回报父母的爱,因为“亲情”是“世界上最伟大的”(文题)。这样的“立意”,无疑是正确的;而且我也能感觉到,你的语言表达能力总体上是不错的。
但是,本文却明显存在两个缺点。
一是“基本事实交代不清”。你写的是一篇“听后感”,其实也就如同“读后感”。我曾经介绍过读后感的一般写法,是“由读而感,读感结合,感为重点,感有中心”。虽然“感”是重点,但是“读”的内容却首先要介绍清楚,因为你的感想是从所读所听的故事中产生出来的。如果你不把读(听)的有关内容先介绍清楚,那你的感想就成了“无本之木”或者“无源之水”。文章是写给别人看的,比如我,并没有和你一起听《天亮了》的故事,所以我看了你文章的第一大段,就搞不清楚你说的究竟是怎么一回事。所以,我们写文章必须把“事情”说清楚,这首先就是“事”,然后才是“情”,同时要努力把“事”和“情”很好地结合起来。
二是“不肯用自己的语言说话”。上面我已经说了,我感到你的语言表达能力其实很不错,但从本文来看,你却不大愿意用自己的语言说话,老是想着照别人的方式来说,结果别人的话没学好,自己的话也说不好了。对此,你也许会想:那怎么办呢?难道我们不应该学习别人的语言吗?当然应该学,但是问题在于应该怎样学。平时,我们在上语文课的时候,在课外阅读的时候,在看电视、听广播的时候,在与不论什么人谈话的时候,都要注意学习别人的语言。这就像我们每天吃东西,要注意消化吸收,把它转化为自己身体的营养。但在具体写每一篇文章的时候,却一定不能老想着别人是怎么怎么说的,不能老想着到邯郸去学走路而自己却不敢迈步;要养成坚决用自己的语言说话的好习惯,心里怎么想就怎么说。至于平时学的那些别人的语言,只要是真正消化吸收了,它们就会渐渐地、自然而然地出现在你的语言中,成为你自己语言的有机组成部分。
(编辑:张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