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记者频道:每周一讲 | 七彩活动 | 习作天地 | 增华阁 | 采风图集 | 园丁心语 | 心灵热线 | 活动通知
您现在的位置: 小记者  >   佳作欣赏
站内搜索:


乡村见闻
——改写《村居》

发布时间:2007-05-21  来源:

八叉巷小学六(4)班 小记者 袁克颐  指导老师 聂奇

原诗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读“渊”)。

——高鼎(清代诗人)

改写
  早春二月是万物复苏的季节,作者高鼎起床后走出茅草屋,来到乡间小路上散步。他欣赏着乡村的风光,呼吸着春天的气息。(在这一小节中,编者改了三个地方:一是在“起床”后面加了一个“后”字。为什么要加呢?请仔细体会一下。如果不加,那就是一下床就出去了;如果加上,那就可以把洗脸漱嘴之类的事做完再出去。语言表达的细小不同,往往会带来意思上微妙的区别,所以写作的时候一定要细心地辨别,挑选最适合的词语。二是把“漫步”改成了“散步”,也请你认真比较一下,是不是用“散步”更好些。三是把“看见了”改成“欣赏着”。这样一改,就把高鼎当时的愉快心情体现出来了,而且,“欣赏着”与下一句的“呼吸着”结构一样,读起来就更加协调动听了。另外,我把你原文中“乡村”后面的“田园”删掉了,你说这是为什么呢?)
  草儿从地里冒出嫩绿色尖尖的脑袋,似乎在好奇地打量这个新的世界。一只黄莺一边在天空自由、快乐地飞翔,一边高兴地唱着歌。河边的杨柳爆出了绿色的嫩芽,一阵微风吹过,柳条轻轻地摇晃着,宛如少女在梳理秀发。远远看去,田野上朦朦胧胧地好像笼罩着一层轻烟,令高鼎、黄莺、杨柳和草儿都陶醉在这美丽的风光之中了……(这一节也改了一些文字,请自己认真体会一下。我现在说最后一句。如果从原诗“拂堤杨柳醉春烟”的语法结构来看,“陶醉”的是杨柳,这当然是把杨柳拟人化了;但实际上,高鼎是借杨柳表达自己的情感,“陶醉”的是他自己;而现在你却对诗句作出了自己的理解和演绎,你说“高鼎、黄莺、杨柳和草儿都陶醉了”。我觉得你这样理解很不错,使欣喜和赞美的气氛更浓了。在改写中,按自己的理解适当加以发挥是可以的。)
  突然,高鼎听到身后有孩子在高喊:“太棒了!今天放学早,可以放风筝啰!”高鼎回头一看,原来是一群手拿风筝的孩子。一阵春风吹来,孩子们放飞了风筝,有个孩子一手拽着线,一手指着飞得高高的风筝说:“那个飞得最高的燕子风筝是我放的。”他一边说着一边飞跑,很快就和孩子们一起跑远了,只剩下高鼎站在那儿仰望着天空,喜看黄莺与风筝共舞。(总的来说,这一节是写得很不错的,把兴奋的心情和热烈的气氛都表现出来了。但有一个问题,我还想和作者讨论一下:那就是高鼎听到身后有孩子喊的那句话,在我看来,多半是会在放学的时候,回家拿风筝的时候就喊过了;在你的文章中,孩子们已经开始放风筝了,不大可能再说这句话。其实你可以换一句,比如说“放风筝啰!放风筝啰!”——就行了。当然,如果这样写,就可以把后面一句改为:“高鼎回头一看,原来今天学堂放学早,孩子们高高兴兴地放风筝来了。”这样,就把原诗当中“儿童散学归来早”的意思写出来了。)

  编者评语:文章写得不错。我之所以还要提出这么多问题,说上这么多话,是希望促进作者的进一步思考。所以,我说的可不是“废话”,小作者可不要嫌我烦哦!请记住:只有不断开动脑筋,才能提高思维能力。“思维能力”这个好东西,书里头看不来,别人也没法教,只能靠自己“锻炼”——经常进行“思维体操”的锻炼。
  顺便告诉你,诗中第一句的“草长莺飞”已经是一个成语。最初表达这个意思的是南朝(梁)的丘迟,他在《与陈伯之书》中这样写道:“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后人经常引用,结果就形成了“草长莺飞”这个成语。

(作者:袁克颐         责任编辑:
 

金山论坛】 【返回频道首页】 【打印】 【关闭
 
相关新闻
我也来说两句: 0条评论 查看评论
会员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