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圩墩遗址公园经过一年改造提升后7月28日向市民免费开放,至此,常州市区的51座公园全部实现免费开放,成为长三角地区唯一一个所有公园全部免费开放的城市。免费开放公园,成为展示和提升常州城市形象的一张名片。
公园免费开放,说起来容易,真正实施起来难度很大。关键是要跨越财政收支、人员出路、管理难“三道坎”。
记者来到规模最大、开放最早的常州红梅公园调查采访,“解剖麻雀”。
先说财政收支难题。红梅公园闭园改造前,年收入1400万元,其中800万是门票收入,收支平衡略有赢余。公园免费敞开后,门票收入没了,公园从原来的朝开晚闭变为24小时敞开,游园人数成倍翻。公园增加了200多名保安、保洁、维修人员,昼夜值勤,一年工资就是300多万元,设施维修管护费用也增加了200多万元。公园一年少收入800万、多支出500万,免费开放的“成本”,总计1300万元。
那么,公园如何弥补这1300万元的收支缺口呢?公园管理中心主任司洪庆扳着指头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公园敞开,环境变美,设施提升,游客大增——从原来一年购票入园的60万人,增加到现在的一年游客600多万人。其中,玩游乐设施的就有100多万人,直接带动游乐设施年收入增加了800万元,仅划船一项就从90万元增加到了290万元。还有500万元缺口怎么办?公园“主动出击”:向外输出园林管理经验,通过招投标,取得市民广场、青枫公园等5个新建公园绿地的“服务外包”资格,年利润可得200万元;动物园搬迁后,利用相对空闲的兽医人员成立了“红梅公园动物医院”,做起给宠物治病、化妆、美容的时尚生意;园内导游成立了绿缘旅行社,由园内接待向园外旅游拓展;市里搞大型节庆活动,公园承接了草花布置、室内装饰,每年获利50万元以上;推出了一批名贵树木供市民认养,最高的300元一年,最低的100元一年;凭借着专业的园艺师队伍,走出去承接草花出租、节庆布展、绿化工程。诸如此类的办法,弥补了财政缺口。
红梅公园也以上述办法用自己赚来的钱解决了人员出路问题。司洪庆自豪地说:“我们不但通过自我发展解决了收支平衡和原有职工的吃饭问题,还新增加了280个岗位。现在,我们公园管理上不要财政补贴,还向国家交税呢!”
公园免费开放后,游人多了,地脏得快,设施也坏得快,连小偷也“来得勤”,管理难度大大增加。红梅公园便与公安、城管等部门协作,成立了警务站,投资20多万元安装了一批监控摄像,保安、保洁、维修人员实行24小时值勤,还发动社会力量,组织一批老头老太太义务清洁卫生、维持秩序、劝阻不文明行为。免费开放后,人多了,红梅公园的管理水平反而上了一个台阶,开园一年后,顺利地通过了梦寐以求的“国家4A级旅游景区”的评定。
现在,常州市51个公园绿地实行了三种可持续的管理模式,一是具备以园养园条件的大型公园,政府“一次投入,一劳永逸”,在建设和改造提升中,由政府投资建设更新经营设施,引进高品位经营项目,营造公园“造血”功能,开辟固定财源;一些是城郊结合部的综合性公园,不完全具备“以园养园”条件的,后续管养费用不足部分由政府补贴;还有完全不具备“以园养园”条件的小型公共绿地,后续管养费用全部由政府埋单。
为何要实行公园全部免费开放?常州市市长王伟成对记者说,随着地方经济快速发展,常州市民不满足于收入的增长,对精神生活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他们希望有更多的绿化,有更多的休闲、体育活动空间。而常州在这方面先天不足,无山无水,缺公园少绿地。本来不多的公园还要收费,市民活动的场所太少了。市民的希望就是我们的目标,城市公共设施、绿地资源要让全体市民共享,这是科学发展观和以人为本执政理念的体现。
常州市不仅免费开放公园,政府还决定投巨资改造、提升公园。记者从常州园林局了解到,改造提升中,投入最多的红梅公园花费了4亿多元,最少的一座小公园也投入了500多万元。
这些巨额投入从哪儿来?“建设和管理这么多公园,常州做到了财政收支平衡,基本没有动用财政一分钱!”王伟成市长的回答,初听在意料之外,细细分析,却在情理之中。
红梅公园改造提升、免费开放了,其周边地块升值了4亿多元。地处钟楼开发区的青枫公园,在2005年建设初期,由于地理偏僻、环境不佳,周边商业楼盘开发低迷,房价每平方米不到2000元,公园建成后,周边商品房成为市民争相抢购的“香饽饽”,房价随之飙升到每平方米4000多元,政府由此得到的财政收入,刚好与建园费用相抵。(樊万朝 唐传虎 蔡炜 邹建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