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我第一次来此。整个外观平实。上博取“天圆地方”的含义,南博是取“日月交辉”之意的辽式古建。而苏博则是这个园林城市中的一景,和谐又独具匠心。
在苏州老城里,随处可见黑瓦白墙,没有突兀的高楼。古城中的路灯、护栏、桥梁等细节均是仿古设计。在城市规划方面,苏州可谓用心。
我一直觉得博物馆该是个茶杯,“它不会炫耀自己,但当你为它注入绿茶时,它就会显现出双方的美好来。”但苏博让我深深感到博物馆本身也是一个完美的作品。它不与艺术品争辉,本身是消隐的。但漫步其间,时常会为那些设计而发出会心的微笑。
走进苏博,回身去看的时候,心中时常会有感动荡漾开来。自动门做成了月洞门型。外头正是老宅的白墙。
进门迎面落地玻璃外那如九曲般的长桥,远处似小山般的起伏沙丘似个园林一景。每个刚进门的人都会忍不住在这里驻足细看。
还有一个展厅落地窗如同一幅画框,用了帘子,是那种类似于灰白麻的材质,看出去便同水墨画般,亭台楼阁,缓缓而行的人、张开的油布伞……
展厅内深绿色竹子映在落地玻璃窗后,坐在前面的人仿佛置身于林中。站在木格窗前的男子,好象在想着心事。……
“三生花草梦苏州……”
那该是每个中国人最写意的生活吧。
时间的关系。我们只在苏博惊鸿一瞥。我对地宫中的宝物很感兴趣,蹭玻璃上瞅了好久。另外就是旧时文人的时件和赏玩的那些。
花鸟扇面、鱼罐、鸟笼、蝈蝈笼、瓷器、白玉童子。明清文人以物寄性,释放闲清。
“随方置象,各有所宜,宁古无时,宁朴无巧,宁俭无俗”成为比读书更重要的追求。
记得有一间屋子是按古时侯读书人的书斋来布置的。极简。除了笔墨外只有一卷竹书,桌上并无他物。后面的屏风是幅山水画。屋外是个不大的园子,载遍修竹,地上铺满了鹅卵石和黄沙。雨打在竹叶上,落在沙地上的时候,那静静的声音美妙极了……
忠王府与博物馆是相通的,它有个气派的大门。我们怀着不舍离去。
这条道两旁有很多粗壮的悬铃木,冬日暖阳下我最喜欢这条路了。
此刻它们的落叶雨后纷纷紧贴黑瓦。
灵灵在评弹和昆曲之间选择了听昆曲。
“此曲只应苏州有,除却园林不动听。”
记得上一次来也已很久了。下着雨,昆曲博物馆更有味道了。
我喜欢“扫松”这出戏的名字,情节诙谐又引人深思。
听“牡丹亭”的时候,我和高灵灵都一致认为戏里那个鬼机灵的丫环倒比那矜持的小姐要好看得多。
灵灵嘿嘿笑,回头说我是那丫头你就是那小姐。
听罢出门,天色有些昏暗了。园里树木栽得好,我喜欢铺地的五彩鹅卵石。有卸妆的男演员还在意犹未尽地拉嗓子,一时眷恋起了这里。
心静,便会陶然于此。
又去哑巴生煎。我总是惦记这一口。
小店里人极多,便坐于店外小桌。还在下雨。
自己动手拿碗倒汤。不断有食客走出来,满足的长舒一口气。
在上海我喜欢小杨生煎,离家不远便有一家。跑步时常常以此为念想,便生出无穷动力。
我和灵灵都是个中老手,从不会发生掉在桌上或是让里面的汤汁弄到衣服上这样的悲剧。
生煎要刚出锅时趁热,搭配牛肉汤,鸡鸭血汤或是小馄饨最好。
哑巴生煎的馅料是酱肉的,比较特别。
满足的吃完,抹抹嘴。
吴克昌的那些文字让我想起很多平淡的好日子,
“金山银山,不过一日三餐”。
在生活中寻到乐子,知足便好。
读书、静卧、晒日、小饮、种地、音乐、书画、散步、平和淡泊、调养生息……
如于丹所说:生命的基调应该朴素、温暖而天真。
精神的充实、心灵的满足才是人生的幸福。
生活应简简单单的。就如同这生煎或是一碗面,无需山珍海味,却令你平实而温暖踏实。
那才是生活的原来滋味。浓郁而回味余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