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金色田野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头版

第02版
要闻

第03版
社会
 
标题导航
增添稻米产业发展新动能
草莓“微课堂”开讲
雪盛景美
居安思危,让“绿色”禁绝火灾
乡村之“美”
市农委举办秋冬季
茶园管理技术培训
一周三农新闻速递
蓝天白云下的九里新村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2017年12月7日 星期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强化粮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推进优质化、产业化、品牌化——
增添稻米产业发展新动能

  本报记者 周迎

  近日,“秋忙”正如火如荼,作为镇江的第一大农作物,水稻历来是镇江农业的主导产业,常年种植面积在130万亩左右,约占全市粮食播种面积的50%;年产稻谷80万吨左右,约占全市粮食总产65%;2016年全市稻谷销售收入23亿元左右,约占粮食作物销售总收入的75%。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农业“主导产业”,近年来却面临着农民卖粮难,劳动力、农资等成本快速上升,粮食价格不升反降的诸多窘境。

  多重“枷锁”下,如何实现稻米产业的“三高”发展?市农委给出了一个清晰的路子,那就是强化粮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推进稻米优质化、产业化、品牌化(简称“三化”)发展,实现稻米产业转型升级。

  “三化”初有成效

  “近年来,全市水稻种植面积50亩以上农户达2085户,规模种植面积达37.6万亩,占全市水稻种植面积的28.9%,种植规模化日趋凸显。”市农委相关负责人介绍,水稻规模种植能为优质食味水稻品种的落实、生态化种植、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统一品牌提供保证。

  伴随着规模化种植的是优质品种的推广。2017年,全市优质食味水稻品种种植面积达51万亩,占水稻种植总面积的39%,较2016年增加近10%,其中南粳5055种植面积22.5万亩、南粳9108种植面积18万亩。市农委种子站站长戎全虎表示,2085户种植面积50亩以上的大户中有1563户种植优质食味品种,占比75%,丹阳个别大户还开发了富硒大米。

  优质就要生态绿色。“我市大力推进‘三品’基地建设和粮食生态种植模式,推广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降低农药化肥投入量,为优质稻米栽培提供了技术支撑。”市农委植保站站长何东兵说,截至2016年,全市通过无公害产地环境认证72.66万亩,约占全市水稻种植面积的55.9%。建立无公害稻米生产基地46个,生产无公害稻米36.2万吨;建立绿色稻米生产基地4个,生产绿色食品稻米2700吨;建立有机稻米生产基地5个,生产有机稻米735吨。“特别是自2000年我市在全国率先引进和推广稻鸭共作技术以来,推广面积和辐射范围逐年扩展,到2016年底,全市稻鸭共作推广面积达6200余亩,稻鸭米产业基本成型。 ”

  优质更要品牌。目前,全市拥有稻米加工能力万吨以上企业10家,年总加工能力达50万吨左右,约有61家种植企业和大户开展优质稻米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经营,“企业+大户”订单生产、“农户+合作社+品牌”、“家庭农场(种粮大户)+品牌优质稻米”产业化模式初步形成,涌现出句容戴庄有机大米、句容苏润“恒健”大米、丹阳嘉贤稻鸭共作稻米、丹徒恒顺“北固山”大米等一批知名品牌。

  优势基础固然好,但“三化”发展仍然存在“绊脚石”。

  “我市的优质稻米加工企业和规模种植大户基本都是各自为战,加上没有组建稻米产业合作联社、稻米产业协会等合作平台,导致优质水稻品种统一难,不利于区域公共品牌的打造。”市农委农业处处长刘常珍说,优质稻米品牌多而不强,许多优质稻米种植加工经营主体生产规模不大,自行命名品牌,注册商标,导致全市稻米品牌多而杂,没有形成具有优势特色的地方区域品牌,市场竞争力和占有率都“差强人意”。

  挣脱“束缚”前行

  亟待发展的稻米产业如何才能稳步走进“三化”呢? 刘常珍说,首先,要继续加大优质品种引进和种植,引导种植优质食味稻米品种,重点推广适合我市栽种的南粳9108、南粳5055、扬农稻1号、宁粳8号、日本软米等优质食味水稻品种,形成优质食味稻米种植为主的品种利用格局。

  其次,大力发展“稻米加工企业+订单生产+品牌销售”模式,引导鼓励大型米业企业与当地种粮大户或农户发展订单生产,发展“种粮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基地+加工+品牌销售”模式,引导种粮大户等经营主体发展优质食味稻米种植、自行加工和品牌销售,提高种稻效益。刘常珍说,还要引导发展种粮大户联盟、农业龙头企业+种粮大户联盟、稻米米业协会等合作模式,抱团发展,依托当地大型米业企业,通过股份制、合作经营、订单生产等方式,扩大规模,整合品牌,实行区域统一品牌营销,并多途径拓宽市场,加强对接,设立直销店,利用淘宝微信等建立农产品网上销售平台,推进优质稻米营销。

  此外,要充分发挥我市稻鸭共作、有机稻米生产技术优势,强化技术培训和推广,大力发展稻鸭(蟹、鱼)共作、稻+绿肥+畜禽、稻+秧草等稻田综合种养生态模式,做大做强镇江特色生态稻米培育。“在优质水稻种植上,积极推广应用精确定量施肥、有机肥施用、后期少施氮肥、病虫草害无残留防治等绿色种植技术,适时收割。”刘常珍表示,还要积极开展富硒大米等功能性大米的研究开发,迎合市场不同人群需求,培育打造我市优质特色生态品牌稻米。

  最后,要强化政策扶持,政府要制定出台优质稻米产业化品牌化发展支持政策,对稻米加工设备添置和更新上给予补贴,对连片优质稻米产业化基地建设给予支持,对开展优质食味稻米种植-加工-品牌销售、米业企业发展订单生产等给予奖补。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关于我们 广告服务 版权说明 诚邀加盟  联系网站 批评建议 报社电话
 
苏ICP备-015116 版权所有镇江日报社
Copyright © 2002-2006 www.jsw.com.cn www.zjrb.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