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守伦 姜木金 马利丽
扬中市八桥中学是在广善堂旧址上创办的扬中市第一所中学。建校70余年来,在“善行天下”校训引领下,逐步形成了“言行蕴爱,美善天成”的校风、“博雅兼善,循循善诱”的教风、“学而善思,和以行远”的学风。近年来,学校基于“善文化”而推行的“分层走班”教学,重在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适合其个性特点的教育,成为闻名遐迩的校园名片。
根植广善润育生命
“‘善’是人性的原点。”八桥中学校长刘健告诉记者,学校在发展规划中明确提出,要把学生培养成具有“善德、善行、善智、善体、善艺”的人,并围绕学生培养目标,逐步构建起以“善文化”为内核,以国家课程为基础,以发展学生个性为目标的一体化“崇善教育”课程体系。
在教学实践中,学校紧扣“善”文化的核心理念,开设了具有八桥中学特色的校本课程,并由专人编写相应教材。学校还编辑出版了“善”文化读本,在政史等课程中渗透善文化教育,希望通过“善”文化校本课程的开设,将中华文化传统中的精髓——善,传承和发扬下去。
学校还结合学生发展实际,实行“分层德育”,开发了一系列节日课程和仪式课程。如:七年级入校仪式、“小领巾换大领巾的换巾仪式”,八年级青春仪式,九年级毕业仪式和离校仪式。引导学生在庄严神圣的仪式中体验尊重、责任与幸福的深刻内涵。
在刘健看来,“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为了让善文化在学生心中落地扎根,学校团委特意成立了“广善美德银行”。这个银行“只存美德、不存金钱”,在各班设立了分行,组建了“美德银行志愿者小分队”,为每位学生办理了“广善美德银行存折”,借助积分的形式推行学生自主管理,鼓励“善德、善言、善行”,每月从美德、优学、创新、环保、礼仪、运动、艺术等七个维度培养“七色少年”,并予以表彰,让孩子们自觉地践行“善文化”,实现德育管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最终目的。
关注差异分得其所
在“善”的文化的引领下,八桥中学的“崇善”教育注重引导老师们关注差异,分层施教。即让学生有适合的学习内容,提供适合于学生的教学方法,并使之得到合适的教学评价。
因为八中学生来自不同的农村家庭,成长环境不同,行为习惯各异。加之,能力差异和智能多元等多种因素的长期积淀,致使每个学生都各有特点和个性。为此,学校根据布鲁姆的“掌握学习”理论和巴班斯基的“教学形式最优化”理论,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能力、习惯、个性,结合教师的指导意见进行自主定层,并以“一统四分”的要求实施“分层教学”,即在课堂教学及其延伸段中,开展适应各层学生差异和开发利用这些差异的教学活动。对于学习力较强的A层次学生,在教学中注意启发学生思考探索,领悟基础知识、基本方法,并归纳出一般的规律与结论,再引导学生变更问题,帮助学生进行变式探求;对学习能力偏弱的B层次学生,重在深入了解他们存在的问题和困难,帮助其解答疑难问题,激发他们主动学习的精神,让他们始终保持强烈的求知欲。
学校积极开发校本课程,形成体系,组织编写英语小升初衔接课程、英语配音(8A)、英语歌曲学唱(8B)、英语短剧表演(9A)、英语吟诵(9B)等。校本课程的开发不仅给学生提供了差异性课程,满足学生不同的需要,做到因材施教,促进学生发展,同时也增强了教师的研究意识和能力,完善了教师的知识结构,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发展。
低小严快学得精彩
刘健告诉记者,后进生并非都是由智力因素所致,有些学生是因情感缺失、知识脱节逐步形成的,他们需要关爱;中档生学习意志脆弱,容易分化,需要鼓励;优等生有个人追求,好胜心强,需要引领。正因为如此,学校必须要兼顾学生需要,承认学生差异,努力营造出后进生听得懂、中等生跟得上、优等生不乏味的教学氛围,并注意在具体教学中力求做到“低、小、严、快”。
“低”是“低起点”,包括知识起点低——找准或降低知识起点,有利于后进生启动思维,问题的设计做到简单、开放、根本;理解起点低——应采用熟悉的、浅显易懂的、直观形象的认知材料作为思维启动的切入点,为学生的后继学习树立信心;训练起点低——训练起始阶段,特别要让后进生有成就感,提问时要张口就说,计算时抬手即写,观察时突出知觉对象鲜明,归纳时要铺垫引路。
“小”指“小坡度”,包括问题坡度小——问题串的设计从熟悉的问题开始,有序推进;题型变化小——从简单的题型开始,进行有梯度的题组训练;情境变化多——在不同的情境中运用同一知识解决问题。
“严”即“严要求”:包括习惯培养要严;规范解题要严;书写质量要严。
“快”为“快反馈”,包括课堂反馈快——选择、判断题可用手势进行当堂反馈;错题纠正快——个别错误当面订正,共性错误当天反馈;检测反馈快——做到“批改不过夜,评讲不隔日”,即做到“次日反馈”。
据刘健介绍,两年来,八年级的数学教学,在经过分层走班实验后,均分和优秀率较对照班有明显的优势。2016年3月,基于“分层走班”的英语课程建设项目通过江苏省薄弱初中质量提升工程的评审,2017年9月该项目通过该工程的中期评估,办学成果得到同行的认可。去年7月,学校领导受西藏达孜县中邀请作了“分得其所,走出精彩”的课改报告。同时,该校的“分层走班”教改实践,对周边同类型学校也产生了良好的示范、引领、辐射作用。
“分层走班”教学改革为打造学校名片,培植教育亮点,树立教育标杆,办具有深厚“善文化”底蕴的农村初中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如果没有‘适合’的教育理念就没有充满活力的教育生态,没有‘分层走班’的课程形态,‘分类选班’的自主方式,‘适合’的教育理念就难以落地生根。”刘健坦言,学校所尝试的“分层走班”“分类选班”课程改革就是给学生一双“合脚”的跑鞋,让他们满怀激情地行走在充满希望的大道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