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社会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头版

第02版
要闻

第03版
社会
 
标题导航
一次采访,收获双份乡缘
“江东大妈”添新成员
非遗传承人教小学生制作
北固山“狠石”泥叫叫
八旬老太见到弃儿含笑离世
佬土的鹅肠故事(一)
为树木穿“冬衣”
谏小学生省下零花钱
为重病同学生命接力
陪诊丢失现金
彩票确认失主
市乒乓球运动学校
学员成绩优秀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2017年11月27日 星期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一次采访,收获双份乡缘

  今天兵团职工里,有相当一部分是从父辈手上接棒的“兵团二代”,我总习惯性地向他们打听老家哪儿的。就大概念而言,在四师遇上“江苏老乡”,那是经常的事,可如果缩小至市、县地域范围,想找个老乡就不那么容易了。那天在63团采访,我竟同时不期而获“泰州”与“镇江”双份乡缘。

  63团政委钱存斌,是1960年出生于江苏省原泰县梁徐公社(今泰州市姜堰区),这与我土生土长的同县马庄公社靠得很近。出生这一年,仅3个月大的钱存斌与比他大12岁的姐姐,一起跟随父母长途跋涉,来到新疆,“老人说当时坐的闷罐车,实际上应该是货运火车。”钱存斌在母亲怀里经历了他人生中极不寻常的第一次艰难远行,而姐姐亦少年懵懂,无法领会自己正在发生重要改变的命运走向。

  响应国家支边号召,携子举家入疆时,钱存斌父母都已四十开外,乡愁是他们心中的一坛老酒,历久弥醇。谈起父母在世时浓厚的故土情结,钱存斌讲述,“想家想得可厉害了!”,每隔几年存上点钱,就会回老家走一趟,烧菜喜欢放糖的“家乡口味”一生没变。从小受“特别吃不惯辣”的父母影响,“到现在我还是吃不惯!”钱存斌说。

  大约1986年,年近七旬的老两口再次回到泰县,这一趟专门在从前的宅基地上盖了间小房子,一住就是两年。钱存斌当时两岁大的独生女儿,那次也伴随爷爷奶奶在祖地生活了很久。这位新疆生新疆长的“客家人”后代今年已33岁,现在上海工作,很难说清楚是离家很远,还是离家很近。

  由3个月大至年逾半百,数十年里钱存斌本人也回过不少次老家,大多是陪送父母,他姐姐回老家的次数则更多了。“姐姐在这边虽然讲普通话,但她的泰县口音一直很重。”钱存斌介绍,姐姐的5个孩子目前都在新疆工作。

  “献了青春献终身,献完终身献子孙”,这是对“兵团一代”最贴切的荣誉写照。同在63团,我此行还结识了一位也是“兵团二代”的镇江老乡郭建新,今年52岁。

  家中排行老三的郭建新共兄弟四人,父母是1958年从镇江原丹阳县胡桥公社支边入疆。除老大束建龙(随母姓)生于老家,后面三个弟弟都是相继在新疆出生:郭建平、郭建新、郭建国。他们的名字被深深烙上时代印记。在内地长到10岁那年,老大束建龙与姥姥一起也被从丹阳接到了新疆,与家人团圆。多年以后,姥姥长眠他乡。四兄弟的父亲郭志汉于去年7月去世,享年84岁;母亲束锁英健在,82岁,在63团安度晚年。

  甚巧的是,郭建新的二嫂李秀蓉恰在伊犁垦区报社工作。在随后与李老师的交流中,她向我讲述,公公最后一次回丹阳老家是2011年,生病后吐露的最大心愿仍是“再回家看看”,无奈病情恶化太快,终未能如愿,这成为一半逝者带走、一半留在亲人心上的共同遗憾。

  镇江报业援疆记者  王景曙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关于我们 广告服务 版权说明 诚邀加盟  联系网站 批评建议 报社电话
 
苏ICP备-015116 版权所有镇江日报社
Copyright © 2002-2006 www.jsw.com.cn www.zjrb.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