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春江潮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头版

第02版
要闻

第03版
社会
 
标题导航
勉旃后学铸文心
《猩球崛起》:
沾着泥土的乡愁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2017年10月13日 星期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沾着泥土的乡愁
□ 杨 莹

  江苏文艺出版社出版的《跪向土地》一书,是镇江作家钱兆南所著的关于“三农”问题的长篇非虚构作品。这是一本献给母亲的土地之书。书中呈现了在时代变革的进程中,乡村面临人口的老龄化、空心化,留守妇女、儿童和老人们生存的艰难;乡村打工者们背井离乡渐行渐远的背影;乡村女性在城市面临户口的身份尴尬;万顷良田上的投机者与承包者;乡村知识分子的精神回归等。

  其实,在这本书没有出版之前,我就看过此书的初稿,特别喜欢第一段中“在不同的季节里,撒下种子,企盼天上的雨水和浩浩荡荡的季风给田野带来丰收的喜讯。”这句开场白,只要是在乡村劳作过的人,读到这样的句子,心头会一惊。一股久违的浩然之气扑面而来,并引领全篇,令人荡气回肠。 

  第一章写到“回不去的江北”,写作者把《母亲的土地》放在开篇是有重大意义的。这个单篇成稿后参加海安县人民政府和江苏作协共同举办的“海汛杯”征文大赛能获奖,这并不是偶然的。一位八十岁高龄的母亲在现今不愁吃、不缺穿的年代非抱着几亩田不松手,唯一理由:一辈子种田习惯了,一是舍不得扔下田不管,二是因为不想增加任何人的负担,做自食其力的田间劳动者,对任何人不依不靠。独立得有些倔强的母亲,这辈子哪怕累死在田里,都不愿意进城享福去。

  一位母亲的土地,也是天下人的土地。辛劳一生的母亲,对土地无比忠诚,在她的心里,把田种好,就是最有德行的人。母亲对土地的付出是没有功利心的,守住一个种田人的本分,让卑微的土地神圣起来,让土地保有尊严与体面。广袤的大地上,随着城市化的进程,这样的末代农民将越来越少。

  书中有篇《在乡村和城市流浪的水花》长达五万字,作者以笔为船,渡苦厄;为刀,笔笔杀进人心幽深之处;为拂尘,掸去心灵上的尘埃。一个从农村走进城市的乡村女青年,她和千千万万个进城务工的女青年一样,走出土地,从走进城市的那一天起,因为农村户口,在城市是没有身份的,她们不得不背上沉重的手镣脚铐,在城市的夹缝中苟活。

  通过水花的这根主线,延伸到一群不一样的水花们,让城与乡,善与恶,贵与贱,爱与恨一一呈现,一个低处的灵魂不仅仅只是立在纸上,而是不屈地站立在众生的面前,力透纸背。以水花为代表的这群农村女性,有着地母般的光辉,兰花的暗香,梅花的刚烈。在繁华的城市中,她们活得卑微且庄严。

  从《我不想死,让我再活十年》中的村长为代表的人物中,读者已经不能用好人与坏人、善良与罪恶来界定这个人物,他是时代的受害者,也是制造罪孽者,他活得左右逢源,但又身不由己。社会上,这样的人满把抓。写作者是以慈悲心去写这么一个人。“慈悲”是梵语,感同其苦,怜悯众生。它与爱有本质的区别。爱到极致便会生恨,而慈悲,是心怀天下人的另一种爱,是拥有而不是占有式的情怀。在作者的眼中,受苦的人、制造苦难的人、被生活压榨得走投无路的人,对于他们,都要有一颗慈悲的心,去坦诚相待。在作者与读者的世界中,这样的文本,每个人都可以从中获得深层次的感悟,而不是就善言善,就恶言恶。善恶原本可以转化的。

  书里最后两节文字堪称压轴。对于永远离开土地的村民们,大多数人内心的沉痛大于喜悦。诚如作者采访一位三农专家时说的那样:只要地球还在转动,土地上的硝烟就不会熄灭。全书从《母亲的土地》开始,到回到母亲的土地,万物回到原点。    

  这是一本蘸着草汁写的书,贴着泥土上的人和事书写,在当今乡愁类文字一统天下时,这本书的出世,似乎显得有些不合时宜。然而,如同书写《中国在粱庄》的作者梁鸿一样,兆南多年深入乡村,用脚步丈量家乡的每一寸土地,然后平静地向大家讲述土地的爱与痛、沦陷与救赎。这种沉下心来用责任与良知写成的文本,值得许多写作者去敬重。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关于我们 广告服务 版权说明 诚邀加盟  联系网站 批评建议 报社电话
 
苏ICP备-015116 版权所有镇江日报社
Copyright © 2002-2006 www.jsw.com.cn www.zjrb.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