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和平路街道征润州社区,刚找到新工作、今年51岁的“新市民”施永志神采奕奕,向邻居们“炫耀”。“亏得‘小刘’,不然像我这样没技能的,想找工作是难上加难。”对于新岗位,高兴的老施,连说“满意”!
他口中的“小刘”,正是征润州社区2015年初成立的“小刘工作室”,由社区负责就业工作的刘敏主持。如今,社区从创业就业、民生帮扶、文化需求等多个方面入手,探索服务民生的最大可能,让老百姓的“获得感”触手可及。
帮扶村民,鼓足“钱袋子”
随着“整村拆迁”、陆续安置,征润州社区“新市民”就业愿望高涨。“小刘工作室”成立2年多来,成绩斐然,仅今年,多次开展各类创业技能培训、SYB培训等,促进就业达130人,帮扶15名有创业意愿的村民成功创业。
“‘4050’人员因年龄大、缺乏技能,再就业困难,一直是重点服务对象。”刘敏坦言,传统就业市场不接地气,特别是失地农民安置小区,容易造成供需双方信息不对称。
今年51岁的谈师傅就是其中一员。他年龄偏大、又没技能,自己找了几个月没有结果,最后来到社区,找到小刘,很快就在“数据库”中找到合适岗位。“现在,他在一家停车场工作,每月工资2000多元。”
就业是民生大事。征润州社区借助“亲友团”,即18家基本由本村人创办、长期面向社区招工的企业,让村民快速增收、富裕起来。同时,还在滨江花城安置小区购置门面房,创建2000平方米“创业孵化基地”,目前,共有10名村民在此创业,涉及餐饮、五金、车辆维修、烟酒百货等多个行业,带动就业60人。
资源整合,提高“幸福感”
夜幕还未降临,音乐已经响起,广场舞爱好者三三两两从滨江花城、金泉花园等安置小区走出。闲不下来的“新市民”,跳起广场舞,建起表演队,融入新城生活。
为丰富居民文化生活,征润州社区投入20多万元,新建1000多平方米生态文化广场,包括健身器材、儿童乐园、文化长廊等。今年4月,该广场被评为“镇江市融城生态文化广场”,并先后开展一系列“叫好叫座”的文化惠民活动。
今年52岁的杨春兰告诉记者,征地后没有农活可忙,她就组织了一帮闲下来的“老伙伴”,成立舞蹈俱乐部,平时就在广场上活动,很多人不爱打牌,却爱上了舞台。“正月里,大家自导自演,歌曲、舞蹈、民俗有20多个节目,吸引了不少观众。”
此外,社区还请来外国留学生,与老人包元宵、闹花灯,体验传统民俗;请来江大志愿者,指导小朋友用旧材料制作环保工艺品;请来专业放映队,让居民们享受露天电影……
组建志愿队,架起“连心桥”
城市化步伐加快,一批批失地农民陆续“进城”,如何让这部分带着很强“农味”的队伍实现转型?征润州社区的做法是,以社区两委班子为中心,无职党员、楼栋长为骨干,组建红馨志愿者服务队,通过开展一系列贴近民生的志愿活动,包括扶贫助残、帮老爱幼、捐资助学、环境保护、法律援助、矛盾调解等,激发“新市民”投身社区服务的热情。
以捐资助学为例,一连坚持14年,不仅调动志愿者积极性,也吸纳本村企业家的爱心善举,彼此互动、居民联动,更为接下来的活动营造良好氛围。“什么时候还有活动?”成了不少百姓们翘首企盼的民生福利。
社区与群众形成有效互动,才能解决社区治理中的“难题”。征润州社区党总支书记李恩华说,“我们先实地调查,摸清群众诉求,再制定服务内容,从中摸索出百姓喜欢的‘民生公式’,并逐步形成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