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文体大观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头版

第02版
要闻

第03版
社会
 
标题导航
金派始祖,一代名伶
赵宏博任
中国花样滑冰队总教练
市运动会镇街部乒球赛落幕
“摄影作品版权保护与登记”培训开展
图片新闻
农村诗人余秀华
“走向”大银幕
宁镇扬羽毛球混合团体赛在我市举行
姜潮新片《青春逗》点映获赞
镇博获国家社科基金立项
图片新闻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2017年6月22日 星期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金派始祖,一代名伶
——纪念扬剧表演艺术大师金运贵诞辰111周年
  《十八相送》中饰演梁山伯。
  1956年,田汉经镇江与金运贵、筱荣贵等戏剧界人士座谈。
  1960年,金运贵在扬剧训练班上向学员授课。
  扬剧表演艺术大师金运贵

  本报通讯员 张宇华  本报记者 笪伟

  今年的6月24日,是扬剧表演艺术大师金运贵诞辰111周年的日子。

  “扬剧是江苏省一个重要的地方剧种,主要流行于扬州、镇江、南京、上海、苏北及安徽部分地区。金运贵自1952年10月加盟镇江市金星扬剧团(1955年改名为镇江市扬剧团)以后直到1970年逝世,都一直工作、生活在镇江。在扬剧的发展过程中,‘金派艺术’作出了重要贡献。”曾负责编撰《镇江戏曲志》《镇江曲艺志》,今年85岁的成贻顺先生向记者介绍。

  扬剧与镇江的历史渊源

  “镇江和扬剧有着特殊的历史情缘。”成贻顺先生说,据史料记载,至迟在清代中叶,花鼓戏和清曲已在镇江、扬州一带盛行,从白丁布衣到官绅富贾,均以此为乐。民国初期,镇江有臧雪梅、方少卿等一批唱花鼓戏的能手,同时也是优秀的清曲玩友。他们从自娱自乐发展到唱家庭堂会,并开始把花鼓戏同清曲相结合,在花鼓戏中大量吸收、融合清曲曲牌、曲目。因其演唱多用清曲“窄口”的唱法(即小嗓门),唱腔婉转细腻,且仅以丝竹伴奏,故而被俗称为“小开口”,并很快四处传播。扬剧是以“小开口”声腔为主体、为特征的。如果没有当年发轫于镇江的“小开口”,也就不会有后来的“扬剧”。也许当时人们并未意识到,镇江的这批优秀艺人,在不经意间已经成功地嫁接出了一个“戏”与“曲”相结合的新品种。“小开口”便是扬剧的雏形。“小开口”在镇江的诞生写下了扬剧发展史的第一页。

  公元1919年,臧雪梅等人的“小开口”于镇江保安街龙云楼售票公演,随后又进入上海大世界登台演唱,很受欢迎。自此,上海一些大公司演艺场所竞相邀请镇江、扬州的“小开口”艺人赴沪演出。此时,镇江名乐师李伯樵等人在音乐伴奏上也不断改进,演出质量迅速提高。其时,镇江艺人胡大海认为“花鼓戏”已不能代表“小开口”的实质,而以“小开口”来称呼又不像个戏种的名称,便提议取镇扬两地地名,命名为“洪扬戏”(艺人误传“洪”是镇江的古称)。对此,各方艺人意见不一,后考虑到“小开口”的唱、念皆以维扬语为主,并多演家庭文戏,于是改名为“维扬文戏”。

  20世纪30年代,因演出剧目的需要,为争取更多的观众,“大开口”与“小开口”艺人同台演出日益增多,逐渐合流,时人称之为“维扬戏”(或“扬州戏”)。因为“小开口”较之“大开口”更受人欢迎,更适合营业性演出,所以合演以后,“大开口”艺人一般都改唱“小开口”。不过,“大开口”的一些曲调已被吸收融合成为维扬戏音乐的组成部分了。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1950年,维扬戏由政府正式定名为“扬剧”。

  “金派唱腔”在镇日臻完善

  “在扬剧艺术发展史上,金运贵和她的金派艺术占有相当的地位。在上海创立,在镇江发展、丰富而成熟的金派唱腔(又称‘金调’、‘自由调’),是扬剧中一个特色最鲜明、影响最广泛的重要流派,博得了许多同行、专家的赞赏,赢得了广大观众的喜爱。在上海,在南京,在镇江,在扬州,在大江南北的城市和农村,只要金派唱腔在台上一出现,观众的情绪就会格外活跃起来。‘金派’大大丰富了扬剧的唱腔艺术,扩展了扬剧的影响,提高了扬剧的声誉。镇江的‘金派艺术’为那个历史时期扬剧的繁荣和昌盛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她誉满扬剧界的“金派唱腔”艺术正是在镇江得到了充分的发展,走向成熟,日臻完善。大凡接触过扬剧的人都会知道有个‘金派’,正如了解京剧的人都会知道“梅派”一样。”祖籍镇江,曾任省戏剧家协会副主席、省扬剧团团长、国家一级编剧袁振奇向记者介绍。

  “金派唱腔是扬剧主要意识流派中最早打拼出来的门派,金运贵在扬剧原曲调格式的基础上创新,打破传统格局,巧妙运用堆字延长方法,使之“像说话一样唱戏”,在吐字发音上均有独到之处,尤重小腔运用,旋律新颖,变化多样,音域幅度小,似平非平,情感容量丰富,使之委婉动听,富有感染力。金运贵所唱的近20种曲调都贯穿着同一风格,但又随剧情、人物不同而多姿多彩。例如,金派《梳妆台》舒缓时字少腔多,如泣如诉;激越时多字堆叠,高亢振奋,成为扬剧最常用、最受欢迎的主要曲调。金运贵的唱腔中饱含了人物丰富的内心情感,将腔与情、声与情、字与情融为一体。她拥有很多金迷,是戏曲界的一颗明珠。”袁振奇说。

  情缘未了传承责任重大

  这些年来,一批批优秀的扬剧青年演员脱颖而出,成为剧团骨干,其中的佼佼者,如姚恭林、金桂芬等人成为扬剧艺术的梁柱。今年70周岁的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扬剧优秀表演艺术家姚恭林先生,正是金运贵的关门弟子。

  谈起对恩师金运贵先生的那份浓得化不开的母子情,姚恭林先生数次泣不成声,他说:“过几天就是金运贵老师的诞辰日,这么多年来,自己从未忘记过这位像母亲一样的恩师。每年清明节,我都要去栗子山公墓祭拜我的这位恩师。”

  1960年,刚满13周岁的姚恭林在镇江扬剧训练班学习,当时的班主任老师正是金运贵。她看中姚恭林是块唱扬剧的好材料,收他做了自己的关门弟子,手把手教他《梁祝》《珍珠塔》《小女婿》《宝玉哭灵》……

  十年浩劫中,金运贵大师永远地离开了她所挚爱的扬剧舞台,但她悉心培养的学生却在新时代的阳光雨露下茁壮成长。姚恭林没有辜负前辈的厚望,他汲取了金派唱腔艺术的精华和创新的精神实质,根据自身的条件,勤思苦学,揣摩感悟,在新的历史时期把金派艺术传承下来,发扬开去,逐渐形成了“金派姚腔”的艺术特色,不仅为老年观众所喜爱,也受到很多青年人的追捧,甚至不少非江淮语系的人,在接触了姚恭林的唱腔和表演之后,也渐渐喜欢上了扬剧,成了“金派姚腔”的“粉丝”。在扬剧流行区域,镇江的姚恭林似乎成了推崇“金派”艺术观(听)众心中的偶像,在扬剧界素有“十生九金(姚)”之说。

  姚恭林先生对记者说:“金运贵是真正的大师,她通过改革,提升了扬剧的地位。她把每个曲牌都进行了改革,保持了扬剧的风格,形成了真正的流派。”

  谈到扬剧的传承,姚恭林先生说:“我一定像恩师当年教导我一样,不遗余力地带学生,将扬剧事业发扬光大。”

  金运贵大师九泉之下有知,应感欣慰。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关于我们 广告服务 版权说明 诚邀加盟  联系网站 批评建议 报社电话
 
苏ICP备-015116 版权所有镇江日报社
Copyright © 2002-2006 www.jsw.com.cn www.zjrb.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