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大词典》和《汉语大字典》是目前为止中国有关姓氏收录最为全面的辞书。然而,西南大学汉语言文献研究所的张显成研究发现,在20年前出土的长沙走马楼吴简中,存在15个姓氏并未被这两部大型语文辞书收录。
张显成日前在长沙举行的“纪念走马楼三国吴简发现二十周年长沙简帛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上提交的这个学术成果称,经过全面整理发现,这15个姓氏是:丞、睾、宙、棋、業、敉、掶、忩、粻、蓴、蔦、給、繼、這、誦。
长沙走马楼三国吴简构成的主体是孙吴时期各色账本和名册,主要有吏民们佃种土地数量以及每年缴纳赋税的记录、吏民户籍、师佐户籍,等等。张显成认为,这些姓氏可能与古代湖南长沙地区蛮汉混居有关,但也不排除有些姓是当时居住在此的少数民族姓氏。不过,根据整个姓氏的名称来看,他认为,“这些姓氏更像汉姓,‘蛮夷’之姓色彩反倒不明显。”在吴简中出现的这些姓氏,“无论是对辞书编纂,还是对姓名文化研究以及中国史的有关研究,都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新华社)
京津冀将建设古树名木基因库
未来五年内,京津冀三地将建古树名木基因库,对200株知名的“寿星”古树进行“试管”繁衍后代,延续其悠长的历史,这在全国属首次。
据介绍,今年,北京市园林科学研究院与河北、天津共同签订了“京津冀古树名木保护研究合作框架协议”,三地将围绕近15.6万株古树展开合作,选择100株濒危或衰弱的古树进行抢救性保护,逐株制订复壮方案,使其生长态势得到有效改善。(北京青年报)
全球大河流域学者
共论大河文明发展
“2016大河对话——大河文明的嬗变与可持续发展论坛”21日在武汉举行,来自全球15个大河流域的学者共论大河文明的融合与发展。
本次前来武汉参加论坛的有15个大河流域的120名学者,这些河流包括亚马孙河、密西西比河、伏尔加河、叶尼塞河、长江、黄河、马拉河、尼罗河、幼发拉底河、底格里斯河、印度河、恒河、莱茵河、多瑙河、泰晤士河等。
论坛上,与会学者围绕“大河文明的嬗变与可持续发展”“大河流域城市文明与可持续发展”“世界大河文明”等话题展开讨论,以促进文化交流、文明交融,实现大河流域城市共同发展、共同繁荣。(中国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