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小区进行了海绵老小区改造,今年汛期不仅没有积水,而且夏天绿树成荫、风景如画。晚上,居民还可以在平台上纳凉”,昨天在江二社区,居民们指着海绵改造完成的小区赞不绝口。
自2015年4月,镇江列入全国首批16个海绵试点城市以来,一年多的海绵城市建设,镇江的水变得更清,环境变得更宜居。当海绵遭遇城市道路建设,当“海绵+老小区”建设,当海绵与一湖九河相衔接……镇江“城与水”和谐自然的生态关系,正让这座江南名城变得更灵动、更具魅力。
顶层设计 全力推进
近年来,镇江开展一湖九河整治,其中最令管理部门困扰的是:只要下大雨,金山湖和几条城区河道的水质就会明显变差,特别是直通金山湖的雨水排口“污龙”,更是被百姓诟病。
“污染源”究竟在哪里?市住建局调查、研究发现,初期雨水的污染是“病根”。如何解决?镇江人没有局限于一隅,而是放眼全球寻求答案。很快,美国西雅图的低影响开发技术(LID)进入了城市决策者的视线。
镇江人聘请美国荷瑞然环境咨询公司,一支国际化顶尖雨水管理评估和设计专家团队,对我市海绵城市试点区——22平方公里的陆地面积和11.5平方公里的水域面积,进行项目顶层设计。
专家团队从源头专项达标工程、排水防涝专项达标工程、水环境质量提升工程、海绵城市建设综合达标工程、海绵城市亮点工程等多个方面,采用绿色、灰色和蓝色多种措施,对海绵项目进行设计;并将22平方公里陆地试点区分为17个大汇水区分别开展综合达标工程,从而确保城市径流控制75%、面源削减60%、有效应对30年一遇降雨等海绵城市建设目标的实现。
海绵建设 改变生活
西津渡景区附近的玉山公园,下凹式绿地、鹅卵石河道、木栈桥以及芦苇等本地常见植物,勾画出一幅回归自然的古朴淡雅画卷。
“这是海绵建设与景观水系建设的融合。”市海绵城市建设指挥部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这些看似普通的景观绿地,内里却大有乾坤。下凹式设计可以让周边雨水迅速汇集到河道中,这些河道相当于调蓄池。”
漫步于金山湖路。细心的市民可以发现,朱红色渗水沥青铺成的人行道,路牙每隔一小段就开了一个成人拇指粗的孔洞;绿岛低于路面近10厘米,被做成了下凹式雨水花园,花园里种植着耐旱耐涝的小灌木;道路两端各设置一个雨水井,以便雨水排放……这是镇江第一条新型海绵技术理念修建的道路。
雨水花园、生态草沟、下凹式绿地、雨水罐等新海绵技术,如同“细胞”扩张一样,开始遍布我们的城市,并广泛运用于镇江的海绵城市建设之中,悄然改变着人们的生活。
先行先试 亮点频显
在海绵城市建设中,人们常常把传统的管网建设称之为灰色设施。“镇江建设海绵城市走的就是一条‘绿色+灰色+蓝色’相结合的道路。”市海绵城市建设指挥部相关工作人员介绍说。如雨水花园、下凹式绿地、生态草沟,通常被称为“绿色设施”,更多用于源头的生态滞留系统;灰色设施更多是指途中分散式贮存系统和一些传统管网;而蓝色设施则是指水体的净化,如生态浮岛等。
“多目标的统一,是镇江海绵城市的亮点。”一年多来,镇江在海绵城市建设中,以问题为导向、安全为本,实施排水防涝专项达标建设,以解决城市防汛排涝问题;因地制宜,通过“海绵+老小区”改造,实现着老旧城区的有序修补和有机更新;以空间换时间,实施原水保障工程,解决了城市饮用水原水水质的安全问题……
三年完成试点区工作,十年完成整个建城区。这是海绵城市建设指挥部每一个工作人员牢记于心的目标。据了解,全市今年计划开工海绵项目198个,特别是江大海绵校园、海绵主题公园等重点项目都在有序推进之中。此外,镇江海绵PPP项目已经签约,海绵产业链布局也开始破题。
展望未来,当海绵成为我们城市品质的又一张名片,镇江一定会成为人与自然、水与城市和谐共生的乐园,漫步其间,让我们细细品味这座城市中水的妩媚吧!
(实习生 彭蕾 记者 司马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