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版:芙蓉楼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头版

第02版
要闻

第03版
社会
 
标题导航
满架寒风满地霜
路遥今年六十五
飞,在不一样的空间
介休文学之旅
家 访
总书记来到世业洲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2014年12月26日 星期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家 访
□ 孙建平

  师范毕业后,我回到家乡,在镇上的一所中学做教师。在那里,我教了10年语文,也做了10年的班主任。

  那时做班主任,有个很重要的工作就是家访。上世纪80年代,通讯工具远没有今天这样发达,没有电话,没有网络,教师和学生家庭的联系,基本就靠教师的家访。那时的乡镇中学不像今天这样集中在镇子上,每个公社下面的村子里也会有许多的初中甚至高中。镇上的学校,学生就大多分布在镇子的周围。

  按照学校的要求,作为班主任,班上的每个学生家庭都必须家访到。现在想来,那时的家访,除了学校的要求外,更多的好像是教师的自觉。家访,本就是教师工作内容的一部分,不需要学校特别的要求。而对于教师来说,家访不是额外的负担,本来就是教育学生的一个应有的路径。

  我去家访,有许多的故事,这些故事,至今犹记。一般的情况下,家长会非常关心孩子在学校的学习和生活情况。那些年代,家长对升学的要求远没有今天这样强烈,因为如此,家长对于孩子的关心,并不仅仅局限于学习成绩,还有其他的要求,如道德品质、健康状况、和同学的关系等。开学不久,我就会做一个学生名册,记录学生家庭住址情况,为登门家访做好准备。因为是做班主任,所以会利用课上课下的时间对班上每一个学生有详细的了解,这些了解的内容非常广泛,涉及德智体美劳诸多方面。

  家访的时间,基本是下午放学以后,或者就是周末。事先,我会告诉学生要去家访这件事,学生就会和家长做好沟通,然后约好见面的时间。放学后,我和事先约定好的学生一起回家,路近的徒步,路远的就骑自行车。一路上,学生和我絮絮而语,谈他的学习和校园生活情况,还有他的爸爸妈妈。到了家里,见到家长,我们会就孩子在学校的各项情况做一些交流,孩子就坐在旁边听。那时的农村,农民的住房很是简陋,我们就坐在老屋堂前四方桌旁的长凳上,或者就是小竹椅上,有时也在院里的柳树下。农村民风淳朴,各家的事情互相关心,教师家访,也是大事。去到一家,往往会有邻居不邀自来,和教师一起聊聊这个孩子在家里的情况,也会对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提一些建议和要求。现在想来,那时情景,别是温馨,很有一点丰子恺先生漫画里平民生活的朴素意境。在百度上看到一幅家访图片,背景是一幢有烟囱的农舍,系着围裙的中年主妇和带着眼镜的男性年轻教师作家访后的告别状,男教师身穿中山装,肩背黄军包。小女孩夹在两人的中间,略作拘谨状。画面的风格,也似丰子恺。看了这个图片,我就想,这份情景,就是我的昨天。

  家访还有一个重要作用,就是可以融洽学校和家庭的关系,取得家长对于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关心和支持。有一年,班上一个学生家庭发生变故,学生在家多日,不能够到学校上学。这个学生的家离学校比较远,一个周末,我惦记着这个学生的情况,就骑车去这个学生家里家访,到得家里,遇到这个学生的母亲和哥哥,学生本人却不在家。我和学生的母亲和哥哥交流,希望这个学生能够尽快回到学校读书。回家的路上,我又碰到了这个学生,怜惜之余,又和她有了一些交流。这个情景,我一直记着。

  那时家访,也有家长请吃饭的。有一位学生,她的父亲也是教师,我们本就相熟,一次约我去家里吃饭,我就去了。这位学生家住圌山脚下,是典型江南农村民居,几进深的老屋。那是一个冬夜,外面寒风凛冽,室内却热气蒸腾。明亮的电灯下面,学生的母亲在大灶上炒菜,我和学生的父亲以及学生相向而坐,聊些工作和生活,还有孩子的学习情况。至今想来,那份温馨,还有父母对孩子成长的殷殷之情,都很让人感受到生活的温暖,以及教育工作对于一个学生明天的意义。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关于我们 广告服务 版权说明 诚邀加盟  联系网站 批评建议 报社电话
 
苏ICP备-015116 版权所有镇江日报社
Copyright © 2002-2006 www.jsw.com.cn www.zjrb.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