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 翔
昨天,本报刊发了有关治理欠薪的报道,文中一个数据引发笔者思考。报道中,某公司副总裁向记者介绍:“我们每年都足额上交住建局保证金,去年缴纳了3000多万元。”打击恶意欠薪,举双手赞成和拥护。但想想,三千多万呐,对于一个企业来说,资金实力再雄厚,也是一笔不小的数目,就这么被以“保证”的名义闲置了,无法用到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中去。
于是,想起不久前市场奶价飙升,新华社记者探其究竟,发现:过多过频的检测是中间环节成本快速上涨的主要原因,检测成本占总成本的比例已经由过去的1%左右提升至近10%。2012年单吨牛奶检测费用已是2008年时的4到5倍,而我国乳企的检测费已是乳业发达国家的10倍左右。2008年?当是奶制品“三聚氰胺事件”年!
不禁感慨,为什么总是“事件过后,企业‘挨刀’”?一个个事件之后,企业身上的羁绊便是一道接着一道,而不论该企业是优是劣,是守法者还是违规人。在昨天的报道中,我们获知,那家一年缴三千多万保证金的企业,可是从未发生过欠薪事件。而为三鹿等不良厂商背锅的,更是整个中国奶制品行业。如此以往,不是逼着劣币驱逐良币吗?
有一个经济的怪圈,上了年纪的人应该都熟悉:“一管就死,一死就放,一放就活,一活就乱,一乱再管。”那时,中国刚刚接触市场经济,摸着石头过河。时间过去三十多年了,现时的经济、社会治理,无论是理论还是实践,已经有相当的智慧、更多的手段了。不是会不会干,而是愿不愿干!能不能干!敢不敢干!
所以,有一句话,我们当铭记在心:最好的治理不是治理百姓,而在治理官吏。
所以,新一届中央推出的系列治党新政,看似着墨甚微处,实则用功深远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