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版:网事·城事
上一版3  
 
 

版面导航


第01版
头版

第02版
要 闻

第03版
要闻·社会
 
标题导航
煞风景的“到此一游”
艰辛的
选车回忆录
不当欲望的奴隶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2013年7月5日 星期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煞风景的“到此一游”
  四面都被刻写的重灾碑亭。何绍伟 摄
  ▲随手涂鸦。 张福全 摄
  “杨勇,你算哪条道上的?” 苏建新 摄
  焦山碑林中被刻写的竹子。诸培培 摄
  “到此一游”。胡传忠 摄

  □ 贺 莺

  每周“城事围观”主题我们将提前在《金山网·镇江论坛》“影像镇江”板块公布,欢迎参与。刷二维码,或登录镇江论坛,海量专题图片完整展现。

  “城事围观”QQ群:

  179576385

  说到“到此一游”,很多人自然而然就会想到那个大闹天空时路过“五指山”的孙大圣。也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许多人在游览风景名胜时,总不忘学着孙大圣“到此一游”,留下点蛛丝马迹,以示存在。

  的确,今年“到此一游”又火了一把,陆续被曝光的有在北京故宫太和门附近一口大铜缸上刻字的“梁齐齐”,在埃及卢克索神庙的浮雕上题字的南京中学生丁锦昊,在武当山景区石壁上刻字留念的伊川六人等。一时间,“到此一游”不仅神游于国内的名胜古迹,甚至插上翅膀毁到了国外,让人大跌眼镜。国人纷纷痛恨,大呼丢人,当事人亦被人肉出来,推到了网友们口诛笔伐的风头浪尖上。其中,被人肉出来的伊川一行六人,年龄最大的已83岁了,“一辈子在家务农”,儿媳专门带她出去玩,才有了武当山之行。同行人中有人提议:老人一辈子才出来一次,留个纪念吧。于是有了武当山刻字。当老人得知糗事全国扬“名”后,肠子都悔青了,说一辈子就出来这一回,丢这么大人,以后再也不出去了。

  说起来,行至风景绝佳地,吟诗作赋提笔留诗还是很风雅的文化传统,古代文人墨客、皇族贵胄,寄情山水石壁挥洒诗性才华,墨宝至今仍存为人瞻仰,成为景色中的点睛之笔……为何古人题词题字自成风景,今人乱刻涂鸦却大煞风景?其实探究原因也简单,古人敬惜字纸,无相当才情是不会贸然提笔的。

  而现如今,众多的涂鸦行为无非是用以炫耀、证明自己曾经来过,游客们就只能被迫欣赏各式各样的“xx到此一游”或者“xxxx永远在一起”之类的刻痕了。拿我市的焦山、金山、南山等景区来说,无论是金山寺宝塔上,还是焦山的碑林里,我们都可以看到古人墨宝与今人为上学、找工作、找对象的许愿刻字并存的景象。不过,有相关人士介绍说,近年来经过媒体不断宣传教育,景区的管理加强,电子化监控,景区乱涂乱画现象已呈明显减少趋势,景区内所见的乱刻涂鸦大多是些陈年旧迹。

  “到此一游”,几乎与随地吐痰、乱丢垃圾一样仍是顽症。无论公园里、景区内提醒警示多么的充分,依旧有人置若罔闻“到此一游”。不同的是,“到此一游”,不像随地吐痰、乱丢垃圾具有隐蔽性,容易被一抓现形。引起公愤的一些当事人,事后往往还能被人肉出来。对于乱刻乱画,我们该关注的不是刻字签名者和事件本身,而应当是对提升国人整体文明素质、法律法规的思考。

  又是一季旅游高峰期的到来,许多人或将踏上寻山觅水的旅途。在此,呼吁大家尽量做好自己,多一份责任心,关心爱护我们身边的公共设施和环境,不要乱涂乱画,自觉维护城市景观和名胜古迹。或许,等我们的旅游业渐渐发展强大起来后,一改“上车睡觉,下车尿尿,景区拍照”走马观花的游玩为深度休闲游时,大家一个个见多识广了,到哪儿不一惊一乍,瞧着啥都不稀罕了,理性文明的旅游观念也就形成了,这乱写乱画的毛病,可能自然而然也就会消失了。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关于我们 广告服务 版权说明 诚邀加盟  联系网站 批评建议 报社电话
 
苏ICP备-015116 版权所有镇江日报社
Copyright © 2002-2006 www.jsw.com.cn www.zjrb.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