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财经新闻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头版

第02版
要 闻

第03版
社 会
 
标题导航
沪深股市放量暴跌
A股再创新低 希望隐忧共存
美“两房”信用评级
遭标普下调
股市动荡中
更需坚定信心
巴菲特愿给美国4A评级
中间价逼近6.43
标普称
亚太主权信用大多安全
美国信用评级下调
如何影响中国经济
美财长:标普结论完全错误
图片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2011年8月9日 星期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目前中国持有美国国债约1.16万亿美元。此次影响约为60个基点,这意味着损失可能达到六七十亿美元。
美国信用评级下调
如何影响中国经济

  美国标准普尔公司日前下调了美国长期主权信用评级,引发市场剧烈波动,它将如何影响中国经济,也备受各方关注。

  外储经营压力有所增加

  作为全球最大外汇储备国,目前我国拥有着3.2万亿美元的巨额外汇储备。在这些资产中,70%以上为美元资产。此次美国主权信用评级的下调,给中国外汇储备管理带来一定压力。

  安邦咨询首席研究员陈功说:“目前中国持有美国国债约1.16万亿美元。预计此次影响约为60个基点,这意味着损失可能达到六七十亿美元。”与美元贬值相对应的是,人民币将会被迫加速升值。这也势必影响到中国企业的出口。

  针对这一窘境,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所长、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夏斌建言称,中国目前亟待评估自己作为美债主要投资者所面临的风险,并加快外储多元化的步伐。他建议,从短期看,中国可通过调整外汇储备资产结构降低风险,就中长期看,关键是将外汇储备规模维持在一个合理水平。

  引发热钱压境之忧

  由于此次降级是美国主权信用评级的“史上首次”,因此其给全球金融市场带来的震荡不言而喻。分析人士认为,这一事件将引发全球金融市场掀起一股“震荡波”,同时也将加快国际游资冲击新兴市场的步伐。

  由于一些国家基于对美元贬值影响到本国出口的担忧,纷纷采取了抑制本币升值的汇率政策。

  货币市场的变化也令中国等新兴市场国家可能直面热钱压境的风险。“相比于欧美等国,由于中国等新兴市场国家经济持续高增长,利率水平较高,汇率升值空间大,因此中国市场可能会成为部分国际游资的觊觎之地。”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国际金融研究室副主任张明称。

  输入性通胀压力上升

  分析人士认为,美国长期主权信用评级的下调,会带来美元走势的继续疲软,可能会给我国本已疲软的出口形势带来一定影响,同时增加我国的输入性通胀压力。

  “美国主权信用评级下调后,人民币会面临一定升值压力,未来几年中国进出口企业可能面临外需持续疲软、汇率升值、国际贸易摩擦不断增加的不利环境。”张明说。

  “由于美元是全球最主要贸易结算货币,美元的贬值将导致以美元计价的大宗商品价格持续上涨,这对进口大量原材料的我国来说,输入性通胀压力将有所增加。”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世界发展研究所副所长丁一凡称。

  我国货币政策操作空间受制约

  “一旦长期国债利率上升,整个金融市场的融资成本都将会水涨船高。”张明引用摩根大通的一份数据称,本次美国信用降级将导致美国全社会融资成本每年增加1000亿美元,这会降低消费者信心,增加美国经济衰退的可能性,同时也加大了美联储第三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QE3)出台的概率。

  专家指出,欧美市场的变化以及美国货币政策的不确定前景,制约着我国货币政策操作空间。此前市场基于7月份我国物价水平可能保持高位的判断,对8月份央行再次加息的预期一度有所增强,但美国主权信用评级的下调,令央行加息前景充满了不确定性。

  “加不加息是个很纠结的事。”金融问题专家赵庆明认为,目前美国QE3的推出已是箭在弦上。这种情况下,中国央行对于加息可能会更为谨慎。

  应更关注实物资产

  业内人士指出,对中国来讲,能源与各种原物料的消耗,在过去几年都近乎是世界第一;主要工业部门产值,也在过去数年陆续超越美国。曾有机构以购买力平价计算的国内生产总值来估计,中国将在2012年到2015年之间超过美国。对此,我国除了关注虚拟经济以外,更应关注实物资产,这也包括美国的实物资产,例如美国有价值的公司的股权及房地产市场等。

  对于散户普通投资者而言,则需慎重对待。身为职业投资者的扬韬打算继续做股票,但他建议普通老百姓应注意在经济滞涨时期,投资品的回报率可能突然大跌,可选择银行储蓄、投资固定收益较高的信托产品等理财方式,在没有足够把握的情况下,不要做股票和期货。

  (综合新华社北京8月8日电)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关于我们 广告服务 版权说明 诚邀加盟  联系网站 批评建议 报社电话
 
苏ICP备-015116 版权所有镇江日报社
Copyright © 2002-2006 www.jsw.com.cn www.zjrb.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