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06版:A4 铭记历史 珍爱和平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01版
封面导读

第002版
封2 生活家·晒图

第003版
A1 要闻
 
标题导航
雄赳赳气昂昂,架起跳板过长江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2015年7月23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当年,为了挺进苏北,陈毅指示占领扬中;如今,在八桥中学有一块纪念碑,见证“江抗”“挺纵”八桥会师——
雄赳赳气昂昂,架起跳板过长江
  陈毅与管文蔚(右)合影
  会师合编纪念碑
  扫二维码   看更多新闻

  文字/全媒体记者  朱婕  通讯员  朱佳玮  美人蕉  摄影/张明

  “热烈庆祝江抗、挺纵上升为主力”“挺进苏北、坚持抗战”……扬中八桥中学体育场的东南角,立着一块纪念碑,镌刻了一场会师合编的胜利。

  侧耳倾听,犹闻“把跳板架过长江去”的号角。

  历史钩沉,孩子们迎着晨光,在碑前静听历史的谆谆教诲。

  “把跳板架过长江去”

  会师旧址——原八桥镇广善堂,如今已是书声琅琅的学校。也因为这段历史,这所中学被称为“红色学校”,也是扬中市“青少年教育基地”、镇江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在这所中学工作近20年的刘贤明,对这段历史颇有研究,站在会师合编的纪念碑前,还原历史画面——

  1938年10月至11月间,陈毅跋涉龙潭附近的江滩,视察武进迤北的港湾,登临江阴要塞的旧炮台,避开日伪的巡逻艇,越过日伪封锁线,巡视了新老洲。他认为:“扬中是渡江最理想的地方,以后就可以从那里过江。‘新老洲’只能作为第二渡江点。”强调“要把扬中对面的工作加强一下”。

  “选择扬中为北上的渡江点,是陈毅在实地勘察、综合分析对比的基础上确定的。从地理位置和地形地貌上看,夹江江面不宽,港口码头多,船只多,水上交通比较发达。扬中河港交织,树竹成荫,有利于新四军开展游击战。从经济上看,扬中土地肥沃、物产丰富,是鱼米之乡,具有解决部队给养的有利条件。从政治军事上看,扬中远离城市和铁道线,日伪一时没有侵占,大部队进来展不开,小部队来了不顶用,新四军在这里可以建立巩固的抗日根据地。因此,陈毅指示挺进纵队占领扬中,‘把跳板架过长江去’。”刘贤明根据史料分析,会师合编地点最终定在八桥镇,也是有原因的,“八桥镇距离县城20公里,敌方力量相对薄弱。再加上,当时的扬中县长是八桥人,在当地具有较好的群众基础,也便于开展工作。”

  1939年3月底,管文蔚率江南抗日义勇军挺进纵队(简称“挺纵”)再次攻打扬中,全歼国民党顽军贾长富部2个营,占领了扬中全境,挺进纵队司令部随即从江南移至扬中老郎街。

  陈毅得到捷报,高兴地夸赞管文蔚:“你们打得好!有了扬中,我们过江就容易了!”并赋诗盛赞扬中:“滔滔江水向东流,北渡如何得自由?立足扬中无限好,贾团狡猾不须忧。”

  “挺纵”占领扬中,长江沿岸很快为新四军控制,以京(宁)沪铁路以北的访仙桥为基地,包括丹阳北乡、镇江东乡、武进北乡、扬中全县和江北的扬(州)泰(州)地区,与茅山地区连成一片。扬中抗日根据地建成以后,陈毅指示“挺纵”要充分发挥群众,牢固地控制长江交通,同时指示要把苏南的地方抗日武装上升为主力,以适应向北发展的需要。

  “会师合编向北发展”

  1939年10月,在苏锡一带活动的叶飞率领江南人民抗日义勇军(简称“江抗”)奉命移师扬中,与管文蔚率领的江南抗日义勇军挺进纵队会师合编。

  当月26日,会师合编大会在八桥镇广善堂广场(今八桥中学内)召开,只有一百多户的八桥镇非常热闹。

  “周围几十里的群众敲锣打鼓,高呼抗日口号,抬着慰劳品,喜气洋洋参加盛会;各区妇抗会、青抗会的代表及部分儿童团员列队进入会场;‘挺纵’‘江抗’指战员排着队,唱着《新四军军歌》,扛着武器,雄赳赳气昂昂步入会场。”

  会场上红旗飘扬,歌声嘹亮,“热烈庆祝江抗、挺纵上升为主力”“挺进苏北、坚持抗战”的口号声此起彼落,万余军民欢聚于广场。临时搭起的主席台上坐着陈毅、管文蔚、叶飞等部队首长和地方知名人士。

  会上,陈毅首先代表新四军军部祝贺“两部”会师合编成新四军挺进纵队,上升为主力部队,并介绍了国内外形势,勉励大家团结一致,战胜困难,英勇杀敌,夺取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接着,叶飞宣布合编后的干部名单,管文蔚任挺进纵队司令员,叶飞任政治委员兼副司令员,张藩任参谋长,陈时夫任政治部主任。“挺纵”下辖一团、二团、三团、四团,乔信民、徐绪奎、梅嘉生、韦永义分别担任各团团长。

  会师合编后,新四军挺进纵队投入了紧张的整训。当年年底,二团开赴江南坚持武装斗争,其余大部于1940年1月挺进苏北,参加了同年10月著名的黄桥战役,还有小部留在扬中活动。新四军挺进纵队为创建苏中、苏北抗日根据地,沟通华中与华北的战略联系立下了不朽的功勋。

  1986年12月,当时的扬中县委、县政府为了纪念会师合编这一重要历史时刻,在八桥镇广善堂旧址建“会师合编纪念碑”。“最初纪念碑是在现在你们看到的塑胶跑道的位置。”刘贤明告诉记者,后来学校重建体育场,为了保住纪念碑,他们调用了重型机器,在保证纪念碑完好无损的基础上,向南平移了20米,也就是现在的位置。

  “历史钩沉,谆谆教诲”

  曾经的广善堂,早已定格在历史的光与影中,如今的八桥中学则将这段历史融入学校文化,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后人。

  学校团委书记高志介绍,他们派专人寻访英雄足迹,先后收集照片、文稿、实物等珍贵史料120余件,于2005年10月建成了“江抗”与“挺纵”会师合编史料陈列室,讲解员就由在校学生担任。

  “第一次参加讲解是在七年级下学期,一回家就把这段历史故事讲给我的妈妈听。”八桥中学八年级学生翟昕屿是陈列室的小讲解员,从下学期起,她还将担负起“传帮带”的责任,为“接棒”的学弟学妹传授讲解经验。目前她所在的6人讲解团,已是该校的第六批“传承人”。

  “这是一家特殊的银行,不存钱、存美德。”在广善堂旧址的基础上,八桥中学以“善”贯穿校园文化,高志介绍,去年初他们成立“广善美德银行”,鼓励孩子们从身边的好人好事做起,继承和发扬革命先驱的爱国精神和光荣传统。

  高志介绍,“广善美德银行”的结构与真正的银行大致相同,学校是“总行”,每个班级是“分行”,“分行”下设4-5个“储蓄小组”,分行行长、副行长、分行长、储蓄小组长都由该校学生竞选上岗担任,不同的是,存取的不是金钱,而是每位学生的“品行”得分。

  八年级学生陈琪不仅是陈列馆的讲解员,也是广善美德银行的储户,把每次讲解经历存入银行,“我不但记住了历史,而且更懂得珍惜现在的生活,要传承和发扬革命者的精神。”他告诉记者,即使以后到了新学校、认识了新同学,他也有义务和责任让更多人知道发生在扬中的这段历史。

  而刘贤明则退而不休,不仅常年研究这段历史,而且参与把扬中抗战历史编成校本教材,“希望以此教育更多后人。”

放大 缩小 默认
关于我们 广告服务 版权说明 诚邀加盟  联系网站 批评建议 报社电话
 
苏ICP备-015116 版权所有镇江日报社
Copyright © 2002-2006 www.jsw.com.cn www.zjrb.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