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1版:A9 网闻网事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01版
封面导读

第002版
封2 发布

第003版
A1 要闻
 
标题导航
冥王星刷屏未必是科普的胜利
为什么朋友圈里
只有自己过得最不好
趣图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2015年7月20日 星期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假如冥王星长一张大众脸,你还会“么么哒”吗
冥王星刷屏未必是科普的胜利

  “你好呀,冥王星!我们正在距离彼此最近的地方。”这是美国“新视野”号探测器在飞过冥王星时在网络上发的帖子。追寻冥王星9年的科学家们难掩喜悦,网友们也沉浸在这种追寻的浪漫中。一时间,人们开始查找各类关于冥王星的科学史,更有科学家开始反思国内的科普工作。为何今天的孩子们不再有“当科学家”的梦想?怎样才能让人们爱上科学?

  @雅婉:谁该担起科普大旗?

  记得那会儿电影《星际穿越》还很火,虫洞、黑洞还很火,好奇的观众到处翻查文章,上知乎,上果壳。年轻人困惑,为何自己对这些自然科学的基本知识都一概不知?当年的自然课难道是体育老师教的?

  记得小时候,自然课老师会拿各种各样的标本给我们讲解大自然小生物的奥秘。这几乎就是我们中小学阶段唯一接触到的科普课程。随着年纪的增长,自然课被语文补习课取代,自然老师也被换成即将退休的老师,自然课已然成为边缘课程,可有可无。课业压力大,自然课并不需要考试,让位给语数英似乎是道理之中。从社会到学校到家庭,对科普教育重视和投入远远不够。

  鲁迅先生说“赛先生”重要,当下我国学术著作量是数一数二,但我们却没有一个科学家像霍金一样,能简而化之地告诉我们时间的奥秘。中国科协主席韩启德跟广大青少年一样,同样对《星际穿越》有着浓烈的兴趣,但他也在一个公开场合上调侃说,因为这个电影,看到国外大量的科学家撰写科普文章,而我国却鲜有科学家为此动笔,精力都用来搞评估活动、出席各种会议、评职称去了。实际上,科学家作为国内甚至世界上的科学知识前沿,他们对社会的回报除了是其学术成果,更重要的是让科学走进人们生活、走进校园,激发更多小朋友对科学的热情。未必人人都需要成为科学家,但至少科学家有责任让孩子们不成为“科学盲”。

  社会并非不知道科普重要。中国科协有过统计,今年暑假前夕,全国92家科技馆对公众免费开放。然而免费开放只是一个开端,与日本、美国等发达国家相比,国内的科学馆在数量上已经“矮人一截”。尤其是日本,不但有大量政府出资的科学馆,很多知名企业会开办自己领域的科学馆,以回馈社会,如方便面科学馆、分子雪糕科学馆、富士山空气科学馆……在这些科学馆里,经常能遇见一群群小学生围坐一圈听老师讲解。

  所以说,科学要战胜迷信,科学家不能孤军奋战,也要有社会、学校的参与。只有这样,“赛先生”才能真正走进人们心中。

  @陈维澈:我们需要什么样的科普?

  说起科普,我小时候的记忆中,印象最深的当属一本《十万个为什么》了,“上至天文,下至地理”,我几乎都可以从这本“宝典”中得到答案,《十万个为什么》由于简单有趣、通俗易懂,深得大家喜欢,这本青少年的科学启蒙读物成为很多人小时候的必读书目。近日,罕见的冥王星在天空组成笑脸图案,在微博、微信等社交媒体上广泛传播,很多人觉得笑脸图案“萌萌哒”之余,亦有人开始对冥王星的“来世今生”产生了兴趣,冥王星通过新媒体完成了一次“科普”,激发出大家“仰望星空”的想象力,应该说是一件可喜的事情。

  话说回来,我们到底需要什么样的科普呢?日新月异的科学发展和技术革命,让人们“眼花缭乱”,再加上科学知识一贯的“高高在上”,普罗大众对科学认识要耗费大量的时间精力,这就会使科普到科学前沿之间的认识距离拉长,会导致大家对其兴趣减少。虽然平时我们也经常接触到很多类型的科普活动,但其实这些都远远不够,与一些发达国家仍有很大差距。

  科普还是要接地气一点,要从“神坛”下来,而不是高高在上。一方面,科学的东西由于专业性太强,本来就晦涩难懂,给人高深莫测的感觉,如果科普还不接点地气,不从息息相关的生活入手,那么科普就失去了它的吸引力,其效果必然大打折扣。

  另外,科普内容和手段也要紧跟时代步伐,看看国外科普,最让我们熟悉的应该就是科幻大电影,如经典科幻电影《终结者》中,对未来的智能机器人的“科普”,让很多人过目不忘;还有《生活大爆炸》中的谢耳朵的形象已经为很多国内观众所熟悉、喜爱,多少观众看了对这些科学家的生活有所了解。还有日本东野圭吾的《侦探伽利略》拍成影视作品的时候就请来明星演物理学家,将科普与流行结合,这样一来,科普便可得到更好的推广。

  @张涨:冥王星刷屏未必是科普的胜利

  毫无疑问,从科学的角度看,这是值得载入史册的一件大事。先列举几个数字和事实:新视野号探测器历时九年,飞了48亿公里,这哪是漂洋过海来看你简直是穿越星际来看你;由于冥王星距离太阳实在太遥远,太阳辐射不足,因此为了减低能耗,整个探测器的总功率只有200W,在地球上仅够点亮几盏灯,在太空里却能驱动一艘飞船,是不是很神奇? 

  在这个追求速度和效益的年代,人们还能喘口气仰望星空,在平淡的生活里确实是一份浪漫闲情。但有人说,这代表了公众对科学和科普的浓厚兴趣,我却觉得不能盲目乐观。冥王星之所以能刷屏,可能一方面是由于一些大V、公众号的推动,使之先成为了一个话题,然后才滚雪球般地成为了一个更大的话题。在口碑效应和从众心理的裹挟下,你不发个“冥王星么么哒”简直都不好意思;另一方面,传回来的冥王星照片经过一番“美图秀秀”变得萌萌的,还有个心形徽章提升颜值,更适合互联网的传播口味。可以想象,假如冥王星长一张大众脸,既谈不上多美貌也没丑出啥特色,更不会卖萌撒娇,还会不会有这么多人来刷屏?我相信,假如去掉上述两个因素,冥王星除非爆炸了,否则公众多半会报以“我出来打酱油的关我啥事”的心态。 

  科学和科普对国家发展,以及个人素质的提升有多重要无须赘述。而冥王星的刷屏,恐怕并不意味着科普的胜利。抬头仰望星空,低头刷朋友圈,一刷一串“伪科普”就是最好的例证。什么“房间里摆洋葱可以防流感”“常用微波炉会致癌”“接电话用左耳更安全”等等,听起来很像那么一回事,其实都是辟谣辟了几百遍的伪科学。

  伪科学纵横朋友圈,说明公众虽有一定的科学热情,却缺乏足够的科学素养,也没有适当的科普中介。要补齐诸多短板,没有捷径可走,恐怕不比算出新视野号的飞行轨迹简单。 

  新视野号飞了9年才看到冥王星一眼,我们国家的科普进程可能也得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什么时候朋友圈里的伪科学减少了,才是科普和科学真正的胜利。

  大洋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关于我们 广告服务 版权说明 诚邀加盟  联系网站 批评建议 报社电话
 
苏ICP备-015116 版权所有镇江日报社
Copyright © 2002-2006 www.jsw.com.cn www.zjrb.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