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06版: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01版
封面导读

第002版
生活家·发布

第003版
头版
 
标题导航
探访乔家门“后方医院”原址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2015年6月20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淞沪会战”受伤的士兵曾来镇江医治,这段历史已鲜为人知——
探访乔家门“后方医院”原址
A4 编辑 孙殿 版式 孙殿 校对 李长辛 2015年6月20日 星期六
靠背刻有“医政”字样的椅子
当年重伤医院遗址上新建的卫服所

  文/图  全媒体记者  戴蓉

  据《镇江市志》记载:“九一八”后抗日救亡活动中,“中央军委在镇江设立轻重伤兵医院各一所及临时伤兵收容所一所,镇江选派500名壮丁组成担架队,抬运伤兵。城乡妇女经过短期培训,承担护理工作,公私医院的医师全部投入抢救伤员,前后共收容治疗伤兵21000多人。”

  乔家门的居民乔国和从父辈们的口中了解到,1937年抗战爆发后,原来的乔氏祠堂就成了战时的后方医院,收住了上海“八·一三”淞沪会战中受伤的士兵,而且还是重伤士兵。

  时隔78年,这段历史在镇江已鲜为人知,不仅乔氏祠堂踪迹全无,大官山、小官山上埋葬的抗日战士坟茔也荡然无存,现在能够在乔家门找到的与战后医院还有最后一丝联系的,就是一张当时医生办公用的椅子,椅子背上刻有篆体的“医政”二字。《镇江市卫生志》中记载:民国26年(1937年),省立医政学院设立伤兵医院一所,专收重病兵士。

  近日,记者在乔国和的陪同下,来到了后方医院的原址,沿着医生护士走过的石板路,寻访抗战爆发当年留在这里的伤痕记忆。

  一张靠背上刻有

  “医政”字样的椅子

  “淞沪会战打响之后,伤病员日益增多,需要扩容战后医院,考察地点有两处:乔家门与西斛,最后确定在乔家门的乔家祠堂设立战后医院,应该是因为乔家祠堂的面积大,房子有好几进,同时又靠铁路近,方便伤员运送。”

  “当年伤员运过来的时候,都是附近的村民去抬回来,也有汽车一车一车送过来。”

  “乔家祠堂再大,也住不下不停涌入的伤员,后来附近的蒋家祠堂和其他地方也陆续转移了很多伤员。”

  乔家门当时有一个20岁左右的小伙子,绰号“大狮子”。他负责每天将饭菜从医院的食堂运送到其他收住伤员的地方。医院门口有一家豆腐店,每天都会给医院供应豆腐和豆浆。乔国和家对面住着的一位老人曾经是屠夫,他回忆当年他的父亲就曾经每天给医院送猪肉。

  “乔家祠堂的东边有个上下塘,西南方向有一个大塘,门口的豆腐店前面有一口老井,当年医院的用水就来自这几个地方”,这两个水塘,现在依旧能够看到,只是水已经不再清澈,老井因为修路被填,从路面上只能看到一个井口的形状,井口部分被铁皮盖了起来。

  今年92岁的乔显鑫是乔国和的父亲,当年也就十三四岁,每天他和村民都会到医院的门口等待外面的汽车,汽车来了就有报纸看,通过报纸,他们能够了解到最新战况。

  乔国和的母亲说起医院非常感叹,当时村子里每天都能听到“伤员们哭喊的声音,整日整夜都不得歇”,“太惨了,都是重伤员,有腿断了的,胳膊断了的,肚子开花的……疼得不停地喊”。

  85岁的乔益汉当年也才7岁,跟着村里的木匠去过一次伤兵医院,看到那些伤员的惨状,“吓死了”,几十年后跟乔国和回忆起来仍旧心有余悸。乔益汉家在乔家门老街边上,门口正对着的小巷顶头就是乔培恒家的老房子,二层的小木楼,当时女医生和护士就居住在这里,小时候的乔培恒对于她们敲核桃吃的声音记得非常清楚。而男医生住的是另外一家小楼,因为乔家门修路被拆。儿时的乔益汉每天都能看到医生护士沿着石板路从医院走到宿舍,每到饭点,还有人专门从医院拿饭菜给那些住在宿舍的医生们送。

  村民记忆中的

  “后方重伤医院”

  “大官山”“小官山”

  地名保留至今

  这张椅子在村民乔培恒的家中,“原本村子里面很多人家都有这样的椅子,现在大家都不用这样的椅子了,估计就处理了,有两张前几年被南京医院收走了,现在村里估计只剩下这张。”乔国和介绍道。

  椅子被放置在杂物间里,记者看到,这是一张很普通的靠背椅。因为时间久远,已经不复有原来的锈红色,两条椅腿靠近凳面的地方绑着铅丝固定,椅面上有凹下去的屁股形状,靠背上雕刻着“医政”两个篆体字,清晰可见。

  乔培恒说这张椅子是他哥哥在医院撤退后扛回来的。他哥哥原本在上海打工,上海打仗了回到镇江,正好医院成立,他就和另外一个村民一起在医院里打杂工。医院撤走的时候,一切都乱糟糟的,很多留下的东西都给村民拿回家,这张椅子就是那个时候他哥哥拿回来的。一同拿回来的还有一张桌子。那张长条桌有点像课桌,在堂屋靠墙摆放,用来摆放电饭锅等杂物。

  75岁的蒋仁鹏说他上学的时候也见过这样的椅子,是他们的老师用的,椅子背后也有“医政”二字。因为是两个不认识的篆体字,老师还特意给他们讲过有关这所战后医院的故事,并说这把椅子就是当时医生用的。

  椅背上“医政”二字代表的应该就是当时在镇江成立的江苏省立医政学院,记者翻阅《镇江市志》《镇江市卫生志》,其中都提到了重伤医院,但是并没有确切地提到这所医院的名字。村民口中讲的是“江苏省重伤后方医院”,院长名叫胡定安。

  那么这座医院究竟叫什么名字呢?

  记者在网上发现了一张“民国26年的江苏省立医政学院临时后方重伤医院委任状”。这份委任状签发时间为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十月八日,正是淞沪会战的激战时期。委任状的内容为委任“学生朱鼐为本院战时服务员”,落款为:“江苏省立医政学院 临时后方重伤医院 兼院长胡定安”。

  从这份委任状的落款和椅背上刻着“医政”二字,我们基本上可以断定,位于乔家门的重伤医院应该就是江苏省立医政学院设立的“临时后方重伤医院”。

  那些被送到医院救治的重伤员,有些经过治疗,情况好转的就被转到了附近的村民家中休养,不幸牺牲的就被埋葬在了“大官山”和“小官山”,现在山上的坟茔已经没有了,甚至山体都不见了,但是这两处地名依旧保留着。当地的村民口耳相传,“大官山埋的是有官衔的,小官山埋的是普通士兵”。

  伤员牺牲后就被装进长方形的薄皮棺材,埋在山上。小时候的乔培恒还曾到大官山上放牛,看到过这些棺材。一排排整齐排列的烈士坟墓,极像电影《高山下的花环》中的场景。这些坟茔与当地的圆形坟墓略有不同,是长方形的。每座坟前有一块木牌,上面书有牺牲者姓名、性别、籍贯、出生年月及何时牺牲于何战场等内容。

  乔国和还听父亲说,镇江沦陷后,日本人得知这里埋的是“八·一三”淞沪会战的烈士,就报复性地开来一辆坦克在大官山上碾轧。

  因为各种原因,“大官山”“小官山”已经成了村民口中的地名,大致位置在乔家门路乔家门派出所附近。小官山位于乔家门路的南侧,大约在供销社南面的一片地方。大官山位于马路的北侧,在小官山的东北方向,现在还能看到一个小坡子,但是上面已经全部都是商铺和房子了。

  葬在这里的抗日烈士,据当时的村民回忆很多都是有文化的年轻人,他们的父母亲人甚至不知道自己的孩子埋葬在这里,从来没有人祭扫。虽然坟茔没有了,我们不能一一分辨出他们都是谁,但是我们应该要记住他们,他们都是抗战中的无名英雄。

  相关链接

  江苏省立医政学院大事记

  女医生曾经居住的二层小楼

  重伤医院院长签发的委任状

  更多内容

  请扫描二维码

  1934年9月,江苏省立医政学院在镇江北固山脚下成立。陈果夫任院长,胡定安任教务长。

  1936年,兴建附属医院,选址在北固山前医政路口,后因日军侵华,工程停工。

  1937年,日军侵华,无暇院务,陈果夫辞去院长职务。

  1937年11月,战事逼近,江苏省立医政学院奉命西迁。在湖南沅陵与暂驻衡阳的南通学院医科合并,改组为国立江苏医学院(下称“苏医”)。不久长沙会战,沅陵地处前方,非安心教学之所。

  1938年12月,“苏医”迁至贵阳,借地上课。

  1939年2月,日寇飞机轰炸贵阳,满目疮痍,伤亡惨重;4月,“苏医”勘定院舍于重庆北碚。

  1939年8月,国立江苏医学院在重庆北碚重建附属医院,11月开诊,设14个诊疗科。

  1945年8月16日,抗战胜利,“苏医”复原委员会成立。

  1946年9月,“苏医”本部迁移镇江江苏省立医政学院旧址。

放大 缩小 默认
关于我们 广告服务 版权说明 诚邀加盟  联系网站 批评建议 报社电话
 
苏ICP备-015116 版权所有镇江日报社
Copyright © 2002-2006 www.jsw.com.cn www.zjrb.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