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0版:A8 江花·小山楼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01版
封面导读

第002版
封2 生活家

第003版
A1 要闻
 
标题导航
假如流水能回头■文/玉生烟
穷根——上世纪七十年代碎片之五
·小山楼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2015年3月22日 星期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穷根——上世纪七十年代碎片之五

  父亲认为贫穷是因为不够勤快,只要肯干就不会受穷,所以总是拼命干活。但不管他一年到头怎样辛勤劳动,年终结算时总是长叹一声——又超支了。父亲很困惑,说怎么搞的,我一年忙到头,汗流了几缸,皮脱了几层,怎么就是挣不到钱呢?

  他不知道在当时情况下,越是勤劳,就可能越是贫穷。那时,农村实行人民公社制,公社相当于现在的乡镇。每个公社下面有好几个生产大队,相当于现在的行政村。大队下面又有十来个生产队,由一个或几个自然村组成,相当于现在的组。人民公社管理人员是拿工资的,叫做国家干部,是乡下人羡慕的对象。公社管辖范围内的每位农民统称社员,这个“社”,原先是合作社,后来是公社,反正是个组织,不管你喜欢不喜欢,都得入社。当时有首歌这样写道:“公社是棵常青藤,社员都是藤上的瓜。瓜儿连着藤,藤儿连着瓜,藤儿越壮瓜越大”。唱着很顺口,其实农民不全是自愿的。公社是根藤,可从来就没有壮过,更不是常青的。社员是个瓜,但不是甜瓜而是苦瓜。

  那时的经营体制是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生产队是最小的基层组织和经营单位,单独核算。设有队长、会计、出纳、保管、妇女主任和民兵排长。队长负责安排农业生产,带领大家出工;会计和出纳负责管理生产队的财务和账务,还负责计算出生产队社员每年年终应分得的粮食和现金;保管则负责生产队的粮食仓库和生产物资。每天,生产队长安排社员到田地里劳动,这叫出工,出工才能有工分,工分由会计负责现场登记,每家每户所得的工分是年底分粮食和现金的重要依据。劳动力多的家庭,工分就多,年底就能分得现钱,叫做进钱;劳动力少的家庭,收不抵支,叫做超支。

  工分制规定,一个壮劳力一天10个工分。家里劳动力多,干的活就多,工分就多。但问题是,干活多并不意味效益高,有的人干一天可能还不如别人干一小时,因为劳动里面有智慧。生产队打工分并不考虑效益,只要你出一天工,就是10个工分,至于你的劳动是否产出了10个工分的效益,谁也不管。这种平均主义大锅饭制度,就是生产队贫困的微观原因。

  每年,生产队生产的粮食首先要拿出一部分上交国家,这就叫交公粮,农民也叫它皇粮,亦即封建时代的税负。余下的粮食还要提取一部分作为生产队的集体提留,如果粮食不够,集体提留就少或者没有;剩下的粮食按人口分给社员,分给社员的粮食叫口粮;吃不了的叫余粮,社员可以拿到集市上去卖,这就叫卖余粮。

  我家所在的第三生产队约有100亩水田,主要种植两季水稻,或一季油菜、一季水稻。当时正常年份里亩产约600斤,如果全部种上两季水稻,年总产量约12万斤(如果需要种植一季油菜,就只能种植单季水稻,年产量大约是6万斤,这绝不允许)。每年上缴的公粮约为4万斤,剩下的粮食大约在8万斤。全队100人(很神奇的数字,多年不变),按每人每年需要500斤稻谷(即每月40斤)计算,需要近5万斤稻子才能糊口,这是刚需,少不得的。

  也就是说,正常年份里,生产队每年大约剩余3万斤稻子。作为余粮,必须全部卖掉或卖掉一部分,获取一部分资金,以维持生产队日常开支。记得那时水稻价格是0.11元,如果卖掉所有稻子,获得的3300块钱就是生产队一年的可用财力。

  这点钱,首先要支付给结余家庭“进钱”,剩下的钱要维修农具,要买柴油、化肥、农药,要看病买药。用农产品交换工业品,农民吃亏很大。物价上涨时,农产品价格也涨,但涨幅往往低于工业品价格的涨幅。而物价下跌时,工业品价格也跌,但跌幅往往低于农产品价格的跌幅。这就是剪刀差,是农村为支持城市发展做出的巨大牺牲,也是农村贫困的宏观原因。

  我家每年大约挣4000个工分,按1个工分6分钱计(一般在3分到1角钱之间),毛收入为240元;主要开支方面,全家5口人,一年的口粮是水稻2500斤,需275元;小麦100斤,需16元;红苕1500斤,需45元;菜油60斤,需40元;还有一些开支,比如分得的棉花、芝麻、花生、大豆等,我不记得价格,就不算在内了。总开支是376元。收入与支出相抵,超支136元。面对这笔巨款,父亲除了一声叹息,什么也做不了。至于每年要买的衣服、食盐,还有看病、学费、作业本等费用,不算也罢。

  到了七十年代后期,大家都看出干好干坏一个样,所以都在磨洋工。后来连父亲也看出了问题所在,说这种集体劳动害人呢。我不敢问父亲,就经常问奶奶以前能吃饱不,奶奶说吃不饱,我问怎么办呢,她说可以出去讨米,我问怎么不是讨饭,奶奶说她乞讨的时候,好心人不给饭,而是给米,回家煮给一家人吃。我说如今也吃不饱,跟以前还不是一样?奶奶说现如今是吃不饱,可是有毛主席领导,将来会吃饱的。我最崇拜毛主席,相信有吃饱的将来,可将来却迟迟不来。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关于我们 广告服务 版权说明 诚邀加盟  联系网站 批评建议 报社电话
 
苏ICP备-015116 版权所有镇江日报社
Copyright © 2002-2006 www.jsw.com.cn www.zjrb.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