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2版:A12江花·浅草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01版
封面导读

第002版
A2要闻

第003版
A3聚焦全国两会
 
标题导航
中国心中国梦
锦书何处托
给爸妈
我的两位语文老师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2015年3月8日 星期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锦书何处托
■文/童晔

  上世纪远在杭州的芊芊生日快到了,我对她的思念喷涌而出。夜晚的灯下,所有情愫付诸纸笔。次日我握着信辗转几站路来到邮局,几番寻找才在路边看到那个墨绿色的身影。把信投进去,筒内外的灰尘几乎溅了我一脸,心里却是一片寂静。

  可能受传统文化的影响,思念一个人时,我喜欢独自呆在阳台,握着笔把一腔深情诉于纸上。不管窗外大雨滂沱雷鸣电闪还是风和日丽莺飞草长,我依旧坐在阳台的角落,密密地铺下一纸心事,想像着友人辗转数日收到信时,会如何细细品味那蕴藏在文字里的生活和情感,不觉暗自欢喜。如果把它换成邮件,总觉得少了一些什么。而匆匆接起又忙忙按下的电话,总有那么一丝意犹未尽。至于更加快捷和直接的手机短消息、微博或微信,那冰冷的触屏也不会让人心生温暖,就好像那些寄存在手机或是电脑屏幕里的文字小说,手指按下去,只觉得冷清。

  寄完信回家,坐在阳台上享受雪后的阳光,感受银装素裹中难得的一抹金色。手上的古诗词,连翻几页都是情意绵绵的书信。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锦水汤汤,与君长诀;山盟虽在,锦书难托……尤其是最后一句,虽只有几行字,却细腻如丝,使陆游再次闻到了唐婉的呼吸、心跳和幽香,也让他更加依依不舍。而这些千古名篇,也最终以书信的方式流传,并且永恒。

  难道沉睡的只有书信吗?其实传统文化也正淡出我们的视线,戏曲国画书法还有多少人在忘我探究?我们这代人,都是听着流行音乐看着横扫大街的街舞长大的,一边接受西方的文化熏陶,一边功利地学习古筝和绘画的兴趣班,很少有人像古人学艺一般用心与付出。

  信难寄,曲难存。人无情,物失意。诸子百家在沉睡。岁月日渐苍老,我们却像不知回家的游子。

  晚上我向妈妈抱怨邮筒上全是驳落的漆,蹭得我一手碎渣。妈妈躺在摇椅上一下一下地织着毛衣,半天开口道:“以前街上全是邮筒,一眼望去像一排又一排穿着军装站得笔直的军人,它们和军人一样保卫家园,只不过它们保卫的是人们的精神财富。”说这话的时候,妈妈手里依旧捧着毛线,她在为我织准备过新年的新衣服,从小到大,我穿的都是妈妈亲手织的毛衣。一般人的潜意识里,大街上到处都有毛衣卖,款式新颜色好,自己动手去织总觉得浪费时间和精力。然而,只有我才理解妈妈,她对一针一线的热爱,其实是对一份传统习俗的依赖。

  那天晚上,我梦见满街的邮筒被一旁戏台上的光辉映得亮闪闪的,台上戏子水袖长舞眉眼如画,台下看客拥在一起掌声雷动,修笔的修伞的修锅补碗的铺子张灯结彩,旗袍店汉服店百年老字号古意森森。

  台上花开又一季,台下风雨几时起。情意在,托锦书。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关于我们 广告服务 版权说明 诚邀加盟  联系网站 批评建议 报社电话
 
苏ICP备-015116 版权所有镇江日报社
Copyright © 2002-2006 www.jsw.com.cn www.zjrb.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