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0版:A8江花·小山楼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01版
封1

第002版
封2

第003版
A1
 
标题导航
将乡愁锁进抽屉■文/玉生烟
挨饿——七十年代碎片之二■文/朱凯生
·小山楼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2015年3月1日 星期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将乡愁锁进抽屉■文/玉生烟

  烟雨迷蒙,空气清透。撑一把破伞,行走在乡野之间。看油菜碧绿,鸭鹅嬉戏。家中收留的流浪狗大白小白远远跟随,走走停停。我知道它们狐疑什么。看上去我是主人的做派,却又是陌生面孔。若从时间长短来算,它们反是主人,我却是过客。

  一年也就难得这三五天,可以任性地什么都不想,心闲气定,气定神闲。所有之前之后的忙乱,好像都只是为了这三五天的铺垫,又或者这样的三五天,正是为之前之后的忙乱打下的伏笔。

  每年元旦一过,心思一活,春节就近了;鞭炮一响,初三一过,心思又活了。于我而言,春节区别于一年中其他节日的地方,是我需要回老家去。尽管现在一年中有大半年母亲是跟在我身边的,但是春节,我必须要回去给父亲上炷香,要不然,他真是太可怜了。这就是我要回老家的理由。再往深里说,那个理由,就是乡愁。

  乡里过年,拜年的人越来越少。尽管之先母亲会仔细地计算,村里还有多少小孩子,需要准备多少拜年的果子,但总是有剩余。村中的老人一天天老去,离开;年轻人也越走越远,如我一般,反作他乡是故乡。今天的农村,看上去衣食无忧,其实依然压力重重。如果家中有适婚的儿子,那么父母一定还在拼命地做着小工,因为现今的农村姑娘,更确切地说已没有纯粹的农村姑娘了,她们白天可能都是在城里上着班,晚上回农村的家里歇息。所以嫁人时理所当然地会要求对方城里乡下都有房。这个压力无比现实地纠正了数千年来农村较之城里人更为严重的重男轻女的老观念,坐实了生女儿是福气生儿子是名气的俗语。拿我老家来说,生二孩的计生新政恰如一阵风吹过,了无痕迹。从村东到村西,不管第一胎生的是儿还是女,没有人家愿意生第二个,年轻的玩还来不及呢,老的也不会催,他们清楚着呢,只要动了这个念头,就是万劫不复。小孩子生下来谁带?老的带。上学的费用谁来每天谁接送?还是老的。如果不巧生了两个男孩子,那么城里两套房农村两幢楼房,你就忙去吧。

  村里老人聚在一起,谈得最多的会是,某某进去了,然后大家伙儿都会眼神一黯。去哪了?养老院!往往儿子越多的,越会被送到养老院去,因为儿子多的,会采取轮养制,怎么着都有矛盾,只有送到养老院才得消停。再有就是儿女都忙着在外地打工的,这家的老人最终也会进去。老人们都知道,只要进去了,也就意味着最多活个半年左右了。有老人估摸着我如今算得上个有出息的城里人了,忍不住问我,当初孩子多孩子小的时候,父母再忙再累,又没有见哪个把孩子送掉啊。面对这样残忍的问题,我坐在老家因为年久难掩破败的堂屋里,艰难地沉默。沉默也只是一瞬。说到底,我只为自私地享受这片刻的宁静而回来,三五天后,乡愁就会被我锁进抽屉。

  与城市相比,农村的生活节奏依然缓慢到几乎停滞,如果衣食无忧,子女说得过去,自己不着闲气,其实是可以没有悬念地活到老死的。但是我在无聊时做了多次的微信神测试“你还能活多久”,在面对“你愿意居住在何处?1春暖花开的海边别墅,2偏僻安静的乡村老宅,3闹市出行方便的小屋”这条问题时,每一次都是毫不犹豫地选择答案3,我不知道这个答案对于生命来讲是减寿还是增寿,但有一点是清楚的,在经历过快节奏的城市生活后,那种被时间抛弃的恐慌要远远大于明白老去的安逸。如果我从来没有离开过乡村,也许在选择时多少会有些犹豫吧。

  刚刚过去的春节里,一位上海大学博士生写的返乡笔记《近年情更怯,春节回家看什么》在网上爆红,作者在文章中描述了他眼中的农村现状:整体凋敝、人情淡薄、物质攀比、知识无力……文章在互联网上获得了广泛的共鸣。其实早在2002年,学者王怡一篇名为《每个人的家乡都在沦陷》,就引发了一场旷日持久的“家乡沦陷说”讨论,到今天已经整整13年了,这一讨论仍未终结。在不少知识分子看来,“现代化”带来的是对故乡物质和精神层面的双重打击,导致了故乡的衰败和凋敝,这是一种损失和对记忆的“破灭”。

  《北京青年报》蔡方华的一篇文章就写道:“他们愿意整个世界滚滚向前,唯独留下一方净土作为精神的故乡。他们想要享受凤凰的繁华,却要保留鸡窝的素朴和宁静。这样的一厢情愿,不仅是对社会转型的徒劳抵抗,其实也与现代乡村发展的节奏相背离。”  

  这样的争论其实很无聊。乡村在衰败,却只能袖手旁观,从乡村走出来的人都会百感交集。可惜多少如我一般衣锦还乡的过客,在短暂的无力之后,转身汇入城市的喧嚣与热闹中,比谁都决绝。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关于我们 广告服务 版权说明 诚邀加盟  联系网站 批评建议 报社电话
 
苏ICP备-015116 版权所有镇江日报社
Copyright © 2002-2006 www.jsw.com.cn www.zjrb.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