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9版:增华阁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01版
封1

第002版
封2

第003版
头版
 
标题导航
教育的原风景,如此奇美!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2015年1月18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教育的原风景,如此奇美!

  扬中三跃中心小学  李培莲

  作为教育工作者,常常自问——教育是什么?理论上理解,教育即教化培育,是以现有的经验、学识推敲于人,为其解释各种现象、问题或行为,其根本,是以人的一种相对成熟或理性的思维来认知对待,让事物得以接近其最根本的存在。我们一直苦苦追寻的教育之路不就是探究、实践教育之根本吗?教育的本真就应这样让每个生命绽放光彩!

  触摸着生本教育,我们急切,彷徨,思索,一直叩问:这是不是我们一直追寻的理想中的教育?我们离这样的教育还有多远?眼下我们迫切需要做的是什么?循着生本教育的路基,我们可以触及教育之根吗?如此,我们可以做些什么?  

  一、生本之根——心中“一棵树”,方能明晰是非

  “生本之根”就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教育应该真正体现以“学”为主,让“教”为“学”服务,把“学”的价值充分显示出来,让“学”绽放绚丽的光彩。生本教育关注的是人的终生发展,而不是学生一时一地对于某个知识点的掌握。我们的教学应以学生的起点为起点,以学生的进度为进度,以学生的状态为状态,以学生的发展为发展,我们除了学生的发展价值,没有其他独立的价值,我们的目标就是人的发展的目标,教育质量就是人的发展的质量。

  “生本之根”强调“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这是生本教育的核心观点,就是以学生为本,以生命为本,以学生的学为本的教育,是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生命潜能和发展本能的教育理论和方法,为教师好教而设计,转变为学生好学而设计的教育。生本教育依托人生命自然拥有强大的生命活力,得到生命的解释,享受生命的神奇,它带来了生本教育的内容和形式的丰富性,活动的生成性和原理的深邃性。

  “生本之根”在于“教育者心中要有一棵树”。生本教育理念让我们明白了教师做教育的时候,心中要有一棵树:第一,树木是自己生长的,我们能做的,只是选一个地方,帮助它长根,我们不能钻进到树木中来干预和代替它的生长;第二,我们的培育,最基本的施肥和浇水,是对根部来作用的,而不是只对着叶子浇水施肥。而现状是,我们的教育教学现在越来越像是只对着叶子浇水施肥。教育的问题在于对本能就可以学会并得以超越的东西,我们偏偏去教,而明白了人之本能的潜在,便可以实现由充满活力的简单取代严苛刻板的复杂.使学生学得无限丰富和精彩。教育者要具有大课堂观、大目标观,不要只注重短期绩效,要注重长远,以人的终身学习为教育目标。

  教师重要的责任就在于帮助学生寻找知识之根。人人都有慧根,只要相信学生,学生便能创造奇迹。教师的慧根来源于让学生自主的发展以及出手的智慧。教育是一项培根的事业,教师的慧根才能开启学生的慧根,教师需要做的便是静待花开。

  二、行动之根——熬过“3厘米”,方能实现价值

  我们应该清楚:学习生本教育绝不是简单的“拿来”,需要立足实际,找到根本发展点,我们需要触及根本、形神兼备的真教育,而非简单的形式化模仿。

  我们生本实验并不是零起点,一轮轮实验,一次次比赛,一回回研讨,成效何在?课堂上,教师仍然是绝对的主宰,不能充分信任学生,学生没有思考的时间,更谈不上勇敢而落落大方地表达自我见解,我们常常责怪学生课堂上思维不够活跃,自己的学生没有其他学校的学生“会说”“会想”“会理解”,试问,造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什么?是学生?是家长?是老师?还是学校?教育改革一定要敢于摒弃原有陈旧思想,找到自身教育的薄弱点,对标找差,清醒地审视自己,以悦纳的心态不断学习,才能有所收获。

  生本教育的成果确实令人叹服,我们还能想到的是:一口吃不成胖子,我们的实验应该立足实际,找到根本发展点,我们已有的课改优势是什么?学校已有的发展优势是什么?我们的学生已有的发展优势什么?这些优势能不能和生本教育实验融合起来?新一轮的实验改革是在优势基础上的新跨越发展,作为每一个致力于教育工作的人来说,至关重要的应该是找到“昨天”和“今天”的契合点,“已有课程改革”和“新一轮课程改革”的融合点,冷静思考新一轮实验方式的优缺点,尽量少走弯路,因为我们的教育对象是学生,他们不是我们的实验品,他们都是唯一的、独立的存在。就拿生本语文课程来说,生本实验学校强调阅读,从其课堂上展现出的学生状态来看,学生在大量阅读的基础上,个性鲜明,侃侃而谈,效果显著,但如若我们现在就全盘照抄,就会忽视了学生已有的基础,忽视了语用的其他目标,因此一边抓语用,一边大力抓阅读,才更符合我们的语文教学现状。

  我们应该明晰:生本教育首先是生本课堂的实践与研究,我们可以依托生本课堂,先做起来。

  先学为引,导航“生本课堂”:前置性研究是生本课堂的精髓,是对教材的“二次创作”。在尊重教材的基础上,教师能结合学情,超越教材,积极地审视、科学地处理加工教材,善于挖掘教材之外的教学资源,在激活学生思维方面巧做文章。如何调动学生“思维的参与度”呢?如何利用学科特点,强化对学生的训练,生本教育启发我们可以“以点带面”,如语文学科应该注重语文实践,数学学科应该注重数学思维;英语学科应该注重英语活动,要善于开发、引用情景和案例,巧妙地设置问题,引发学生心理上的认知冲突,智慧上的挑战,使学生处于一种“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弗能”的愤悱状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小组为基,夯实“生本课堂”:小组是学生学习的基本单位,要发挥小组间合作、对抗作用。首先是根据学生的学习成绩、行为习惯、性格特点、男女比例等合理分组。其次是充分发挥小组长的作用,通过“走出去,请进来”、树榜样、做经验介绍等方式对小组长进行专题训练,使小组长会分配任务、有方法指导、能及时调整学习方式等。还要通过激励、加分等手段强化“组”的概念,使同学们体会合作学习的快乐。组与组的对抗还要老师“添油加醋”,建立小组互评、学生点评机制,促进组间对抗。

  自主为根,优化“生本课堂”:“生本”要回归人本身,回归学习者,能交付的交付给学生,不能交付的创造条件交付给学生。不难看出,课堂上展示的是学生,而不是教师。课堂的每一个环节中,孩子都是学习的主人,既是学习者,又是组织者,既是参与者,又是收获者。教师要想方法、集点子,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挖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增加学生的学习内驱力,真正做到“自主学习”“快乐收获”,知识、能力双提高。总而言之,一切围绕学生而预设,一切以服务学生为目的,一切以学生为中心而展开,一切根据学情而调整。这就是——“生本课堂”。

  我们应该坚守:生本教育最终归属绝不能仅仅停留在生本课堂,在熬过“3厘米”的思想下,我们可以扩大外延,寻觅更广阔的教育春天。

  很喜欢一则微信:《多少人,没有熬过3厘米》,大意是这样的:“竹子用了4年的时间,仅仅长了3厘米。在第5年开始,以每天30厘米的速度生长,仅仅用了6周的时间就长到了15米,其实,在前面的4年,竹子将根在土壤里延伸了许多平方米。做人、做事亦是如此,不要担心你此时此刻的付出得不到回报,因为这些付出都是为了扎根,人生如何不是如此,扎根重要!真诚重要!耐心重要!坚持重要!人生需要储备!哎!多少人,没熬过那3厘米!”

  当以教育人的眼光重看这则微信时,不由地深思:我们熬过了3厘米了吗?我们有熬过3厘米的决心和勇气了吗?多少人,是愿意熬过3厘米,扎下深深的根的?其实任何教育都是做出来的,不是学出来的,做教育重要的是理念,不是模式,只要大胆做,坚持做,就能开启自我的慧根,寻觅更广阔的教育春天。是不是这个理?课堂绝不是生本教育的终点,应该涵盖到学校教育管理的多方面,我们应该厘清生本课堂与生本教育的关系,真正将生本教育的广泛性、深邃性发挥出来。

  三、教育之根——交互若“榕树之根”,方能感悟奇美

  再回到教育的根本上,教育的根本是什么?任何教育性的意识思维都未必能够绝对正确,而应该感性式的理解其思维的方向,只要不偏差事物的内在;教育又是一种思维的传授,而人因为其自身的意识形态,又有着另样的思维走势,所以,教育当以最客观、最公正的意识思维教化于人,如此,人的思维才不至于过于偏差,并因思维的丰富而逐渐成熟、理性,并由此,走向最理性的自我和拥有最正确的思维认知,或许,这就是教育的根本所在。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只有能激发学生去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考虑到这一点,我们目前这种灌输式的教育还不是真正的教育,而我们的诸多改革也是想着把我们的教育事业做得尽量完善。生本教育让我们体味了生命的精彩,也看到了教育的未来,就像一位教授所说“没有人能够知道春风的颜色,只有当她吹拂过山川和田野;没有人能够知道教育的发生,只有当它让学习者的心灵扬起风帆;没有人能够知道孩子们的灵慧,只有当他们自由地思考和实践。”生本教育摆脱了形而下的、单纯的教育技术变革,还原和提升了学生学习的信心,也提升了教育者的信心。让我们看到了解决教育问题的根本方法。我相信,只要我们大家改变“坐而论道”的状态,认真地践行教育,多为教育培根,那么,即使我们承载着太多的不完善,“一切美好的事情”也都会发生。

  看到教育之根,莫名想到了广州的榕树。即使时值隆冬,广州的植物依然很茂盛,随处可见的大榕树郁郁葱葱。街边、校园里、公园内……一棵棵巨大的榕树千姿百态,无语沉默,长长的须自空中垂下,或如老人抚须无声微笑,或若少女理辫揽镜自顾,宁静安详,宠辱不惊……榕树,其侧枝和侧根非常发达,枝条上有很多皮孔,到处可以长出许多气生根,向下悬垂,像一把把胡子。我几次抚摸过榕树的“胡子”,表面粗糙,不易拉断,在广州各条街上和各家公园,都种植着不同品种的榕树,榕树生长快,其侧根向下生长入土后,会不断增粗而成支柱根;支柱根不分枝不长叶,具有吸收水分和养料的作用,同时还支撑着不断往外扩展的树枝,使树冠不断扩大,一棵巨大的老榕树支柱可多达千条以上。

  目力所及,满目的榕树,竟令人有种发自心悸的感动,榕树纵有千条万条根,终是源于一点,终会归于一处!教育不就如此吗?纵有千个万个出发点,纵有千种万种选择,也必然应该追溯到教育最根本之路上,才能寻到奇美的原风景!

  追寻教育的原风景,在路上,不停歇!

  图片由扬中三跃中心小学提供

放大 缩小 默认
关于我们 广告服务 版权说明 诚邀加盟  联系网站 批评建议 报社电话
 
苏ICP备-015116 版权所有镇江日报社
Copyright © 2002-2006 www.jsw.com.cn www.zjrb.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