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0版:江花.浅草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01版
封面导读

第002版
发布

第003版
头版
 
标题导航
“熬”出人生的滋味
心碎的谎言
老巷的味道
·浅草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2014年12月7日 星期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熬”出人生的滋味
■文/吴春霞

  粥,宜小火慢“熬”,才能熬出黏稠,熬出香醇;汤,应文火慢“熬”,才能熬出浓郁的香,“熬”成一种滋养。

  人生是一种经历,经历需要时间,用漫长的时间去经历,这就是“熬”。

  “熬”,是不轻易放弃,在坚持中谨慎对待每一个属于自己的日子。

  文革时期,杨绛曾被批为“牛鬼蛇神”,被揪到千人大会上批斗示众,后来被下放看管菜园。但她从来没有放弃自己的信念,外在的困难完全敌不过她内心的强大。在看管菜园时,她就坐在小马扎上,用膝盖当写字台,看书或写东西。甚至在这期间完成了讽刺小说的巅峰之作——八卷本《堂吉诃德》的翻译。这段经历让杨绛“熬”出了奋进向上不任人安排布局人生的味道。

  九十年代后期,爱女钱瑗和丈夫钱钟书相继离世,她强忍悲痛:“他们逃走了,我也想逃走,但是逃到哪里去呢?我压根儿不能逃,得留在人世间,打扫现场,尽我应尽的责任。”当年已近九十高龄的杨绛开始翻译柏拉图的《斐多篇》。后来,近百岁的她又意想不到地推出一本散文集《走到人生边上》,探讨人生的价值和灵魂的去向。这位豁然的百岁老人的人生已经“熬”出了云淡风轻的意味。

  “熬”,是能够耐得住寂寞,在寂寞中沉淀自己的思想。

  20世纪60年代,《百年孤独》的问世让我们认识了加西

  亚·马尔克斯这位哥伦比亚的大文豪。这部文学著作,作者构思了16年,而写作花了整整540个日日夜夜。当时他闭关写作的那段日子,每天起床后的第一件事就是伏案写作,接着用打字机修改、誊清。“每天从早上9点写到下午3点,每天工作的时间,我抽40支香烟。”一支支的香烟,伴随他“熬”过了一次又一次内心的孤寂。也许我们只看到了他成名后的光鲜,却鲜有人明白他背后的孤寂和艰辛。

  枫叶,经过岁月的煎熬,才从当初稚嫩的翠绿,“熬”成如今成熟得令人心动的火红。腊梅,经过严寒的磨砺,才在悬崖百丈冰、寂寞开无主之际,“熬”出了一任群芳妒的飒爽英姿。 

  “熬”,表面上是一种考验,实际上是一种成长和升华。

  走在中考、高考边上的学生们,更是每天都在学海中熬着。晨光初至,站在窗前高声朗读的是勤奋的他们;夜幕降临,坐在桌边挑灯夜读的是刻苦的他们。也许他们并不算享受这一过程,但他们都选择了这份经历与成长。在“熬”的过程中,他们尝遍各种各样的味道:咸味的眼泪,酸味的记忆,苦味的失败,甜味的幸福。他们也“熬”出了亲情、友情、师生情。

  而我,作为一名老师和家长,也在引领陪伴学生和自己的孩子在学海中“熬”出青春激情和希望的同时,也在这咸酸苦甜的“熬”中缤纷自己人生每一个精彩的过程。每“熬”出一步,都成为我生命中最宝贵的财富,回忆里最美丽的画面。

  “熬”字,初听会觉得夸张,可实则如果我们能够静静地坐下,细细地品味自己人生经历的种种,恐怕无论男女老幼,都会觉得这一字用得实在精当。

  “熬”的过程其实就是人生多姿多彩的历程。

  “捧一把茶壶,把人生煎熬到最本质的精髓。”林语堂如是说。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关于我们 广告服务 版权说明 诚邀加盟  联系网站 批评建议 报社电话
 
苏ICP备-015116 版权所有镇江日报社
Copyright © 2002-2006 www.jsw.com.cn www.zjrb.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