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9版:B6小记者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01版
封1

第002版
封2要闻

第003版
A1
 
标题导航
省镇中校园社团代表赴中山陵南博采风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2014年11月30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省镇中校园社团代表赴中山陵南博采风

  本版策划  龚保庆  沈俊  姜木金   本版摄影  沈俊  姜木金

  日前,省镇江中学团委和镇江报业传媒集团小记者活动中心联合组织该校校园记者团、鎏光文艺社、校辩论社、南泠广播站、南泠志愿者服务社、“小橘灯”服务分站等学生社团代表,赴南京博物院和中山陵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孙中山先生的革命精神和南京博物院灿烂悠久的历史文化,给同学们留下了深刻印象。

  记南京一日采风

  省镇中高二(12)班  时文祥

  我们学校联合镇江报业传媒集团小记者活动中心举行了一次外出采风活动。我作为高二(12)班的团支书十分荣幸受邀参加了这次活动。

  迎着朝阳,我们出发了。一路上我们欢声笑语,行程大约有两个小时,最后半个小时是导游给我们讲一些有关中山陵的故事。我们听得都很认真,知道了很多原来不知道的事情,让我们受益匪浅。

  终于到了目的地,已经是上午九点钟了,太阳在我们头上洒下温暖,丝毫没有寒意。进入中山陵需要穿过一个很长的甬道,周围都是树木。

  到了中山陵,我们看到了两个醒目大字——博爱。这是孙中山先生一生做人的标准,让我十分敬佩。我们在这里还看到了一个鼎,上面写着“勇、仁、智”三个字。这是中山大学校长的母亲告诫他如何做人。

  下午,我们参观了中国第二大的博物院——南京博物院。

  在那里我看到了我们国家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有青花瓷,有素三彩,还有各种拓本经文……总之文物多得让我看得眼花缭乱。

  让我记忆深刻的还是数字馆,那里与其他的馆不一样,其他馆都是实物展示,数字馆则是将现代化技术和古代文明相结合,用视频和幻灯片的技术向我们展示了古时候人们的生活习惯以及历史的发展趋势。对我历史学科方面的学习有着很大的帮助。

  总之,这次采风让我放松了一下心情,又增长了知识,很开心。

  是的,一定要去南京

  省镇中高二(6)班  戴培

  周日,去了南京博物院和中山陵。

  中山陵,一个空气很好的地方。从大门走进能看见一条不宽不窄的石头路,两边全是树。各种见过的没见过的树,释放出淡淡的薄薄的氧气,我的现代化工业化的鼻子几乎都不适应这种返璞归真的气息。其实早几年也来过中山陵,印象中只留下了满目的绿和望不到头的台阶。提到台阶,不得不说一声佩服。向上总共392级,无论你站在哪个平台上向下看,只能看见该平台的台阶,看不见下面的任意一个台阶,这是设计师的独具匠心,也是神圣的陵园里一个特殊的纪念碑。

  下午驱车去了南博,和同学在里头上蹿下跳,发现了很多很棒的馆。现代美术大师们有自己的展馆,里面是一件件无比精美的作品。而从古至今的艺术品,则在特展馆的几层楼里。对我来说,最赞的是民国馆。小小的人物雕塑,复古的铁皮小火车,有轨电车,老字号银行,还有闭馆的旗袍展馆,甚至还有一个小剧场,我们过去时正在上演《水浒传》。民国馆有两层,在二楼走在各个老商店之间,窗外是闪烁的霓虹灯和暗黄的路灯,像一下子回到了老上海滩。民国馆里有一家很有特点的书局,我在那儿寄了一张给自己的明信片,还买了漫走南京的地图,真的很棒。

  南京,仅仅是六朝古都,现代省会吗?仅仅是有名胜古迹和摩天大厦吗?仅仅是文化底蕴深厚吗?我不会告诉你的。是的,一定要来南京,来南京自己看。

  南京采风

  省镇中高二(3)班  王其琪

  这次有幸到南京采风,颇有收获。

  中山陵

  随着人流,走过那刻着孙中山先生手书“博爱”二字的牌坊,经过一长段墓道,走过写有“天下为公”的陵门,就此走进一段不朽的传说。随着山势的升高,整个墓区也依势抬高,由此而生的392级台阶,不知蕴藏着多少故事。终于到了祭堂前。祭堂南面三座拱门为镂花紫铜,门额上分别刻有:民族、民权、民生。中门上嵌有孙中山手书“天地正气”直额。祭堂内墙刻着孙中山先生手书的遗著《国民政府建国大纲》等,正中央是孙中山先生坐像,高4.6米,由白色大理石雕刻而成。

  孙中山,一个被所有中国人铭记在心的名字。他终结了中国两千年的封建帝制,成为一代民族英雄。正如江泽民所说:“孙中山先生是杰出的爱国主义者和民族英雄,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行者。在我国各族人民和一切爱国人士中享有崇高的威望。”

  南京博物院

  南京博物院是中国第二大博物馆。

  走进其中,各类古代的近代的雕塑、绘画、书法一一在眼前呈现,万般文化艺术气息扑面而来,让人应接不暇,赞叹不已。

  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吴为山雕塑馆。老庄《问道》,相声大师《马三立》,《鲁迅》的“横眉冷对千夫指”,《阿炳》的坚强乐观,《中国少女》的温婉清丽,《睡童》的憨态可掬……从不凡到平凡,从写实到写意,每件作品都形神兼备,朴素而纯真,独具个性。

  在这里,时间成为了助力的工具,推动着每件藏品的问世。

  此次参观,让我深刻地意识到,文化,是怎样一个重要的存在。我不敢想象,一个民族,一个国家,若是没有文化,它会变得多么贫瘠不堪。

  南京博物院

  ——穿越千年的旅行

  省镇中高二(2)班  何睿超

  迎着和煦的阳光,我踏上了南京博物院门前的台阶,瞻顾那牌匾上端庄的五个大字,一种朝圣般的感觉油然而生。

  到了博物院门前的时候,我才近距离地看见了这个博物院是多么的雄伟壮阔,又不乏典雅和细腻。进入博物院内,从一楼一步步行进,从清朝迈入民国,再踏进新世纪数字世界的大门,觉得舒畅自然,好似游离于历史之外,在时间的长河旁静静地走过,淡看风云变幻,朝代更迭。

  给我留下印象深刻的是民国馆。以前经常在电视上看见民国时期的建筑,觉得风韵十足,但一直没有机会亲眼见识到,这次总算是实现了心愿。民国标志性的充满霓虹灯的街道,墙上到处是洋画和广告,沿着石砖铺陈的地面缓缓前行,银行、药铺、邮局,都是充满历史价值的文物,当你从它们身边轻轻擦肩,似乎还能闻到岁月的气息。有许多店铺依然在营业,尽管曾经之人已不复存在,但是在一样的店面下,流淌的是中国人的传承,是中华文化的传承。许多年的风吹雨打,没有带走这些遗物,也没有带走炎黄子孙生生不息的民族魂。

  从南京博物院走出,再次看到繁华的街道和人群,不知道是该感慨还是欣慰。感慨白驹过隙,世事变迁,欣慰国家富强,民族昌盛。经过这次穿越千年的旅行,我想,我也只算是在史海撷取了几块微不足道的碎片而已,但是,一个人的生命终究是渺小的,连留下一个浅浅的脚印都不易,因此,这些记忆的碎片,将永远被我珍藏。

  瞻仰 品味

  省镇中高一(17)班  洪颖

  中山陵是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的陵墓。它西邻明孝陵,东毗灵谷寺,冈峦前列,屏障后峙,气势磅礴,雄伟壮观。那里也是南京的“绿肺”,我们可以在那儿呼吸到新鲜的空气,那是中外旅客的向往之地。

  中山陵。是根据吕彦直的设计,整个陵区平面呈警钟形,不仅仅坐北朝南,东西对称,更给人以警钟长鸣、发人深省的启迪。它的设计非常成功,因此被誉为“中国近代建筑史上的第一陵”。陵前的广场,四周苍松挺立,树大荫浓,恰似革命事业万古长青,枝繁叶茂,生生不息。广场南面那座三层八角形石台上是一尊紫铜宝鼎,被命名为“孝经鼎”。是1933年秋由广州中山大学全体师生在老校长戴季陶的带领下所捐赠的祭物,鼎的正面铸有“智、仁、勇”三个字,既是中山大学的校训,也是中山先生一生的写照。

  到了祭堂里面,中山先生的大理石坐像矗立着。中山先生坐像两眼望着远方,手摊放在一个展开的卷轴上,仿佛是这位革命的先驱在努力探求中国革命的前方。我们绕着坐像缓行一圈,步出祭堂,外面比里面亮很多,淡淡的云层之间,阳光忽隐忽现,回头看着中山先生微皱的眉头,是的,在他的年代里忽隐忽现的是希望。

  辛亥革命百年,硝烟早已不复存在,中华民族正在伟大的复兴路上,我辈当秉承先烈遗志,奋发图强。

  参观南京博物院

  省镇中高二(4)班   解璋昊

  十一月九日,在学校的团委组织下,我们参观了南京博物院。

  南京博物院是中国第二大博物馆,也是中国最早创建的博物馆。它有着“一院六馆”格局,即历史馆、特展馆、数字馆、艺术馆、非遗馆、民国馆。

  在参观中,最吸引我的是特展馆中的“铜塑美国西部”展区。

  展区位于展馆一楼扶梯的后方。踏入展区,出现在眼前的便是一个“冂”形的深蓝色展板,左侧写着:铜塑美国西部1850-1925,右侧是相应的英文。两束聚光灯打在字上,有一股深沉而又萧瑟的气息。透过中间的空隙可以看见一座驯鹿的铜像,灯光从上方落下,照亮了鹿的脊背,它的头昂起,双眼好似凝视着远方。

  我环顾四周,发现整个展区都是用墨蓝色装饰的,灯光只集中在每个艺术品上,几乎看不清五六米外的人。向入口右手方走去,有一个隔间,使用了美国西部酒吧十分经典的推门,外形上看做工很细致。轻推门进去,左手的墙壁上正在放映一部关于美国西部的黑白默片,是部老片子,有牛仔也有印第安人,而印第安人在驱逐牛仔和马车。这些人都在为自己的自由而奋战,甚至献出了自己的生命。

  这些西部题材雕塑表现了当地居民的日常生活体验,北美印第安人的礼仪和服饰,人与兽的关系以及蛮荒自然的动物形象。

  “美国西部”既是浪漫风景、征服自然、开拓创造,又是崇尚力量、崇拜英雄、强者为王的代名词。

  中山陵游记

  省镇中高二(13)班  仇蓓欣

  坐落在南京紫金山下的中山陵雄伟磅礴,透出天地间之灵气,衬托出一代伟人的豪迈气概……

  此刻,我想起孙中山一生操劳,百折不挠,历经数十次的失败,终于推翻了中国长达两千多年的封建王朝君主专制!

  走出墓室,面朝来处的392级台阶回望,远近群山争艳,江山多娇。中山陵,不知历经多少风雨,见证了历史的沧桑。作为孙中山的纪念地,他的精神和中山陵一样永远地矗立。那是“博爱”精神所在,传达着理想的崇高,一生为民族的解放、自由和平等而奋斗着。他为推翻封建制,振兴中华所做的努力赢得了后人的推崇!赢得后人的敬重!“博爱”、“天下为公”的无私浩气胸怀,永远是中华民族“大爱”之精髓。

  南京博物院之玉器

  省镇中高二(1)班  王旭

  参观了南京博物院,我的内心久久不能平息。

  步入展馆,充满了历史的庄严。跟随讲解员,略知了几件价值连城的古物,洋溢着史学美学价值,还是有点走马观花。

  转着转着,我的视线再也挪不开了。这些白玉做成的餐具,款式简单,一如平常人家的碗筷,却比众多红地毯上的拍卖品在灯光的烘托下耀眼得多,即使它在角落,只是无意间瞥了一眼,就俘获了我的心。纯洁晶莹,似透非透,我不由得把手伸了出去,却被现代化的玻璃挡住了。

  我顺着讲解员的声音看到了一件我无法相信这是文物的文物——芙蓉石炉。

  “这个炉子是粉色的!太美了!”大家簇拥着这件芙蓉石炉说。讲解员讲解说“芙蓉石陈设,清宫收藏极少,是难得的佳品。这件不仅质地莹润,最大限度地展现了芙蓉石的质地之美,同时由于器薄色艳,对于雕刻者是难上加难。”炉上六角雕琢精细,花纹复杂,炉上没有多少花纹,尽显芙蓉石的剔透美感,据说是乾隆皇帝安排扬州石匠雕琢锡兰进贡的芙蓉石而成的。天地万物之灵者,在中国工匠手中诞生出灵魂!玉器赋灵,震慑心魄。

  这是我第一次与文物如此近距离的接触,众多文物中,我倾向玉器,玉器是自然与人类的完美结合。茫茫深山中,悬崖壁里,深深岩石下,玉被发现被开采,千回百转来到了玉器师的手里,经过他们日夜辛劳,一件件玉器出来了。

  一块玉要经过多少次抚摸与雕琢才能成为玉器,人也是,这大概就是我被吸引的原因之一吧。

放大 缩小 默认
关于我们 广告服务 版权说明 诚邀加盟  联系网站 批评建议 报社电话
 
苏ICP备-015116 版权所有镇江日报社
Copyright © 2002-2006 www.jsw.com.cn www.zjrb.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