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7版:A15江花·小山楼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01版
封1

第002版
封2要闻

第003版
A1
 
标题导航
打出记性■文/玉生烟
远方和上方■文/朱凯生
刀下雅意■文/文靖
·小山楼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2014年11月30日 星期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打出记性■文/玉生烟

  餐桌上“上规矩”,打断幼小孩子半颗牙,做娘的居然说打掉了可以补,真是匪夷所思。近日,常州一案例引发家庭教育大讨论,居然过半参与投票网友赞成“有时候必须打”。这个比例,我估计随着生二孩的放开,还会上升。

  我不知道吃饭吧唧嘴对社会造成的危害程度是不是要远高于不分青红皂白出手打人,我很讨厌以为顶着教子的名义就可以面目可憎地口出恶语甚至粗暴动手。记得电影《刮痧》开头有个细节,父母当众打了儿子一巴掌,此事与之后的给孩子刮痧的事联系在一起,敷衍出了整部电影。我估计大多数中国人都没上心去看,不就是打了孩子一巴掌嘛,这在中国,根本不算个事。想咱中国人,一代一代,都是靠打才生出记性来的,棍棒底下出孝子嘛。虎妈们不是还把棍棒教子的优点发扬光大到了海外,用打出来的全A孩子震得老外一愣一愣。那些被打出出息来的精英,也热衷于从学术的角度印证孩子该打的深刻道理。引无数家长效仿。每每看到这样的新闻,我总不免要以小人之心揣测一下,难保不是这些人心理不平衡?

  有一回,我打花山湾邮局经过,路边停一面包车,十米开外,听见脆响,定睛一看,原来是一母亲给约摸六七岁上下的孩子连着来了十几个耳光,打得路过的老太太瞠目结舌,谁也不敢轻举妄动。还不许哭。那个当娘的,当街高声斥责;那个孩子,畏畏缩缩。我很想知道,时光转过四十年后,这对母子会是一个什么样的相处方式。

  我很庆幸遇上了不太擅长打孩子的父母,追根溯源,是因为我的父母也不是被打大的。我的母亲,从小与姐姐留守在农村老家,父母在外地,难得见一面,连被打的机会都没有;我的父亲,从小与小脚母亲和两姐一弟生活在一起。我的祖父一直在上海服装厂做裁缝,对家中关照极少。作为家中的长子,我的父亲很小就挑起了生活的重担,是长兄如父的角色,挨打的机会也很少。我记得母亲没来由地说过一次,她说她在做姑娘的时候就暗暗发过誓,以后有孩子一定要好好惯(农村话,爱的别称)他们。我的父亲也曾经很隐晦地提及,在他十一二岁的时候,不知怎么地,想父亲想得厉害,就自己偷着跟江边的船跑到了上海,又好不容易地找到了祖父所在的工厂,可是祖父下班看到他时,只说了句,哪个让你来的,就自顾自地到食堂吃饭去了。可怜十一二岁的孩子满腔渴望地看到父亲,却连句热心话都没听到,哭着返回了。所以我的父亲对年纪大的男子一向都特别地照顾,我想应该是缺父爱缺得深了。但他对自己的父亲从无责怪之意,他只说父亲是个不懂得怎么与子女相处的可怜人。

  我和弟弟是属于那种父母话说得稍微重一点就会哭的孩子。不像我的那些发小们,挨打以后脖子梗起来,越挫越勇。村里有打孩子打得狠的人家,还算是书香门第呢,父母都是聪明人,生了一子二女,对两个女儿管教非常严,打起来都是拽着头发往墙上撞的,连农民都看不下去,需要恭喜这家人家的是,他们终于打出了一对明显弱智的女儿,很久都找不到婆家。还有一户人家,夫妻都是厉害角色,横行村里,得了三子一女,笃信打出孝子,终于打出了仇恨。大儿子早早聋了。他铁了心不孝,坚决不养父母。村干部拎了去训话,他说,你把我抓起来好了。你问问他们当初怎么打我的。我过的什么日子。让人欣慰的是,也许痛定思痛,这个大儿子让打孩子这个传家宝在他手里绝了根,他的一儿一女也并未就此长成歪脖子树,他的孙女,聪明伶俐,是小一辈中的领军人物。

  教育孩子是个苦差事,中国人向来欠缺耐心,又不愿自省。以前孩子多,老大拖老小,后来只一个,又说是小皇帝,很少有父母愿意从自身找原因。我是个坚定的不打孩子主义者。我觉得,教会孩子温和平等的处人与事,是父母给孩子最好的财富。一个人,从幼年开始,动不动就会被至亲待之以暴力,他怎么可能长成一个心境平和谦恭有礼的人?一个人,如果从至亲身上学到的最管用的东西,就是误以为凡事皆能以暴力来解决,岂不是很可怜?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关于我们 广告服务 版权说明 诚邀加盟  联系网站 批评建议 报社电话
 
苏ICP备-015116 版权所有镇江日报社
Copyright © 2002-2006 www.jsw.com.cn www.zjrb.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