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3版:江花周刊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01版
封面导读

第002版
发布

第003版
头版
 
标题导航
诺邓的泼墨山水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2014年11月16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诺邓的泼墨山水
■文/何菁
在散文中行走,为人生路画上美丽的延长线。 A11 编辑 何菁 版式 郑海仑 校对 叶凡 2014年11月16日 星期日

  安特生的地层

  ■文/王川

  33位国内外顶级的考古学家和一位作家聚集在甘肃的小城临洮开会。

  作家是我,会议的名称很长,“马家窑文化国际学术论坛暨马家窑遗址发现90周年纪念大会”,没有说是谁发现了马家窑遗址,而我,是奔这个来的。

  90年前,发现了马家窑遗址的人,是瑞典人安特生。这个名字,我问过很多四十岁上下的考古人士,都是一脸的茫然。当年我在瑞典驻华大使馆里,曾经指着他的照片问使馆里的中瑞青年,他们也都说不出他的名字。

  北京有一个大名鼎鼎的石景山钢铁厂,这是中国第一家民族工业钢铁厂,一百年前建立是因为在河北宣化附近发现了龙烟铁矿,而龙烟铁矿的发现者就是安特生。

  安特生曾去周口店进行了挖掘,在他的指导下发现了两颗牙齿,经研究之后,确认这是人齿,由此命名为“北京人”。十年之后,裴文中从国外归来,循着安特生的旧迹继续挖掘,终于发现了那了不起的头盖骨。这是在亚洲第一次发现了古人类化石,早于印尼的爪哇猿人,功不可没。

  安特生1904年被中国政府聘请来华,之前他是万国地质学会的秘书长。被聘为农商部的矿业顾问后,安特生果然不负众望,为中国找到了几处煤铁矿,还被聘为刚成立的地质调查所副所长,很多后来非常有造诣的地质学家都是他的学生或助手。

  中国人在此之前对地质和地层考古学一无所知,只习惯从书本和文献中寻找历史。安特生把西方通过分析地层来进行考古的科学方法教授给了中国学人,从此开创了中国地质学和考古学的先河,他应是中国的考古学之父。安特生以他深厚的地质学知识,转而从事古生物学和化石学的搜集和研究。安特生在河南的发掘过程中,发现了在原始的地层中有彩陶,经过研究后,认为这是早于中国史书纪年的一种未知文化,他根据发现地而把它命名为仰韶文化,这也是在中国首次发现有史前彩陶的存在,他因此而成为仰韶之父。

  为了寻找到这一彩陶文化的源头,他根据当时世界上仅有的彩陶发现,错误地认为这是循着自西往东的路线传到中国来的,于是他骑着马,逆着黄河一直向西,走到了青海和兰州,却竟然在临洮发现了藏量极丰富的彩陶,纹饰极度优美,为前所未见。他把这一发现命名为马家窑文化,此外,他还发现了辛店、寺窪、齐家等多处以彩陶为代表的史前文化,从此揭开了中华文明沉积了六千年的盖头。

  鉴于当时中国的条件,安特生和中国政府代表签署了一项协议,把这些挖掘出的彩陶带回瑞典去进行研究,并将修复后彩陶的一半运回中国。对于这一切,安特生都照办了,他把一半的彩陶分七批运送回了中国。以留下的一半彩陶为基础,瑞典成立了一个远东古文明博物馆,专门陈列研究这批非凡的文物。安特生在这一时期进行的考察工作,已不拿中国的薪水,而是他从瑞典争取来的经费,还有王太子等人的私人捐助,他还把自己的薪水捐出来补贴中国的地质学刊物的出版,为中国筹措经费和图书。

  也正是在瑞典使馆,我确立了要把安特生在华十年的工作写出来的念头。由于我和瑞典大使夫人罗塔有着交往,多年来,我一直追踪着安特生一百年前的踪迹,搜集着他的资料。我到瑞典时,特意找到远东古文明博物馆,看到了那批彩陶,回国后,我撰写了多篇文章介绍这位中国人的老师和朋友,并收入到我的书里,我成了中国第一个写出有关安特生文章的中国作家。当我把我的这些作品送给前来开会的新馆长艾伦的时候,她非常惊讶,邀请我再度去瑞典采访。

  安特生的一生,从地质学家到古生物学家,再到考古学家,以他非凡的才识和毅力帮助中国人,教给中国人科学的方法。

  因为安特生曾提出错误的“文化西来说”,尽管他后来已纠正,但还是免不了不公正的评价,不久前才恢复名誉。中国人为他在周口店和仰韶塑立铜像,来纪念这位一百年前的白求恩,瑞典的赛珍珠。

  马家窑高高的土崖,是安特生挖掘的遗址,当年他孤身一人,只带着几个临时雇用的民工,深入荒原,独辟荆莽地开始了前所未有的工作。他的周围不仅有野兽,还有混战的军阀和遍地的土匪,甚至还有来自传统的阻挠,然而年代久远,文化层被扰乱,我已经难以辨识哪里是他挖掘过的地层……

  “舌尖”热好不容易渐趋冷静,细想,我根本没完整看过一集。在报社工作,记得在报道与其相关的美食时,我们选用了电视片中的片头作配图,太完美了,那一片肥瘦相间的奇妙肉片,分明是一幅烟雨蒙蒙的山水画,氤氲着中华美食的无比神韵。

  十月大理采风,快到诺邓才知道,那一幅烟雨蒙蒙的山水画,泼墨在这里。

  是幽深的河道、清新的山风么?在大家伙儿一路进村时,我和两位同事单单左拐过一座小桥,被引到大树下的这一座民宅。

  一位淳朴的青年生怕我落单,客气地招呼:“今天我们村里有祭孔庆典,不要落下喽。”诺邓虽然不是州、县驻地却建有孔庙,这在古代礼制中是个特许,诺邓村因为盐业,一度是滇西地区商业中心之一。

  我知道当天村里的孔庙要举行祭孔大典,正欲离开,却一不留神看到了那张“泼墨山水”,在青年身后不远处的一块宣传画上。

  原来,这里正是当年“舌尖”摄制组拍摄的地方。面前的小伙就是黄树江,他和父亲制作的三年以上的火腿,可以直接生食,鲜美无比,是诺邓古村火腿手艺的代表。六分钟的电视镜头,让他俩和诺邓火腿出了名。

  没有见到老黄,树江的父亲去主持祭孔庆典了,树江建议我们先去山上的孔庙,下来时就可以尝到他家的火腿了。“有生吃的,还有熟的,但只能是品尝一点点,多了没有”,他不好意思地说。

  我们来到他家的作坊,光线幽暗,一根根火腿悬挂在屋里的大梁下,黑    地都长了毛,像经历了悠长的岁月。

  小小的壮观,让我们惊呼。

  “小心哦,不要碰到腿子”,树江说,颜色发黄的几只是将这种黑    的腿子用火烧过,再洗了重新挂回来的。客人多的时候,可以方便取用。

  2012年5月电视片播出,当年好多客人涌过来要买火腿,黄树江不卖。2013年,仍然不卖。网上诺邓火腿热翻天,可这两年网购吃到的,没一片是他家的。树江的家,一大一小两院,平时做做农家乐,之前一年会用掉四五百条火腿,偶尔应客人要求会卖一点。电视播了之后,突然之间,人哗哗地过来了,不够卖,腌的年份不够啊。那样的情况,赶着做一千条也不够。树江保证来的客人能吃到,答应只要客人2014年给他打电话,他可以寄过去。

  在树江家,我们吃到了正宗诺邓火腿,色泽红润,香味浓郁、满口余香。

  有了名气,竟然没去挣钱,但黄家父子实实在在做了几件事。一是,成立了自己的养猪合作社,请农户帮着养猪,必须饲养十个月以上,用当地的养法不走样;二是,注册了自家的公司和品牌。黄树江说,自己才三十几岁,火腿的质量要紧,要想着发展的事,不能只顾挣钱。

  诺邓盐井自汉朝开采以来,已两千余年,诺邓火腿盐泥敷腌的古老制作工艺千年不变。

  “诺邓”村名已有1144年的历史,是云南最早的历久未变的村邑名称,历经唐、宋、元、明、清各代不变。

  诺邓这个千年白族村,每年祭孔活动规模都十分隆重,浓郁的儒家意识自始至终。

  一路上山,听说村里各式古民居光木窗的窗格就有400多种造型。

  ……

  终于明白,泼墨山水,最为讲究的是境界。

  黑

  黑

  黑

  黑

放大 缩小 默认
关于我们 广告服务 版权说明 诚邀加盟  联系网站 批评建议 报社电话
 
苏ICP备-015116 版权所有镇江日报社
Copyright © 2002-2006 www.jsw.com.cn www.zjrb.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