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4版:A12江花·俗世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01版
封面导读

第002版
封2生活家·发布

第003版
A1首页
 
标题导航
细品镇江特色面点(上)
老家的戏园子
“让”,生活的智慧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2014年11月2日 星期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老家的戏园子
■文/佘殿福

  老家在豫北乡下,是乡政府所在地,戏园子是乡里召开大型会议的场所。戏园子建造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有十来米高。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村子里基本上都是三四米高的房子,这么高的戏园子在村子里俨然是鹤立鸡群。按城市里的叫法,戏园子称作“礼堂”更合适。可能是因为经常有戏剧团在此演出,村里人喜欢叫它戏园子。

  戏园子舞台很宽敞,有足够的纵深,便于剧团演出时设置层层的帷幕。观众席区域较大,长和宽都约有四十米,十几根直径约三十公分的木质立柱支撑着长长的横梁,横梁离地面有十来米高。凳子是水泥制的长条凳,整个戏园子可以坐二千多人。

  上世纪七十年代和八十年代初,村子里基本没有电视,业余文化活动也不多,看大戏就成了人们主要的业余文化生活。戏园子里经常演出的剧种有豫剧、河南坠子、河北梆子、山东早班等,种类挺多。剧团有出名的,也有不出名的。出名的剧团尤其是县豫剧团演出时,看戏的人非常多,门票能卖光,偌大个戏园子常挤得满满的。

  每当有演出, 尤其是有名的戏剧团来时,周围村庄的人都会不辞辛苦,步行数里甚至十余里路来看戏。越是人多,小孩越是凑热闹。小孩不需要买票,混杂在大人中间,检票员视而不见。因为家离戏园近,我看了不少免费戏。那时年纪小不懂戏,大部分都没记住,只有一部戏印象蛮深,名字叫《状元与乞丐》。内容大概是兄弟俩同时生了儿子,以算命谋生的舅舅判定一个会成为状元,另一个会成为乞丐,结果却完全相反。

  不清楚从何时起,来演出的剧团越来越少。没戏演时,电影队会时常放电影。新电影片子初到村里时,电影队常售票放映。当时村里只有少数人家有小尺寸的黑白电视。每个新片放映都会有不少的观众,戏园子会重现演戏时的热闹景象。《少林寺》、《红高粱》一类的大片会连放几天,票价也不便宜,一些人为了逃票会从与戏园子紧靠着的人家翻墙进去。

  有剧团进驻时,戏园大门敞开,小孩就进去玩。玩法有三:一是滑柱子。十几岁的小孩不晓得害怕,沿楼梯爬到二楼,越过平台护栏,抱着光滑的木柱子哧溜一下滑到一楼,乐此不疲。二是比赛跳凳子。就是从这条长凳上向另一条长凳上跳,从第一排开始一直跳到最后一排,看谁跳得快。水泥做的凳子,有棱角,高约五十公分,间隔约七十公分,撞上去会受伤,这种玩法若被大人发现了会遭骂,可小孩子们天生喜欢冒险,骂过了照样玩。三是躲猫猫。几个人藏起来,一个人找,抓到了重新来。戏园子里地方大,可藏地方多,有的躲在柱子后面,有的藏到楼上,胆子大的敢钻进舞台下面。就这样,一帮小孩在戏园子里追来追去,常玩得忘了回家吃饭。

  玩过后也做些正事,就是捡烟头。每次大会、演出、电影散场后,条凳间会留下不少的烟头,小孩们会顺着凳子一排一排去捡。当然,捡烟头不是为了环保,那时还没有环保概念,主要是为了卖钱。把烟头撕开,取出里面的烟丝,攒到一定的量后可拿到集市上卖些小钱,小孩们就用这些小钱买作业本和图画书。

  前年回老家时发现,戏园子已经不在了,几个生意人合伙在原来的位置上砌了座三层楼房,下面做买卖,上面住人。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关于我们 广告服务 版权说明 诚邀加盟  联系网站 批评建议 报社电话
 
苏ICP备-015116 版权所有镇江日报社
Copyright © 2002-2006 www.jsw.com.cn www.zjrb.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