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05版:A3 看点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01版
封面导读

第002版
封2 生活家

第003版
A1 要闻
 
标题导航
路面大坑两个多月无人修补
路过老人三小时运砖块填平
老病友为助他抗癌的“战友”点赞
京口区检察院
结对帮扶解困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2014年10月11日 星期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老病友为助他抗癌的“战友”点赞
以往怕生病,怕遇到冷脸;这次患病住院,感受满满关怀

  本报讯  正在与病魔搏斗的冯先生近日致电本报,反映住院期间碰上好医生。“过去怕住院,怕遇到冷脸,住院后才发现,医护人员关怀备至,彻底改变了我的看法。”冯先生感叹道。

  75岁的冯先生四个月前查出癌症,到市一院接受治疗,目前已完成第三次化疗。冯先生年轻时曾是某单位的厂医,取得了副主任医师的职称,后从事民主党派工作。记者昨日在市一院16病区看到冯先生,老人因为化疗而头发稀疏,虽然显得有些憔悴,但一提到这里的医护人员,他便来了精神。

  因为自己有从医经历,冯先生较之常人更能理解医生的艰辛和责任。他说,呼吸科主任王剑对病人的情况了如指掌,经常安慰他“病灶非常小,不要害怕”,耐心地将治疗步骤讲给他听,还经常来病房察看,嘘寒问暖。最近冯先生需要输血,而血库血小板紧张,王主任不厌其烦,一次次地帮着联系催要,“他把病人的事当成自己家人的事情去办,让我非常感动”。冯先生坦言,这在住院以前想都不敢想。

  冯先生的子女平时工作很忙,“加上人到中年,他们也都有各自的家庭琐事”。而他的管床医生黄花英对他像亲人一样。病床升降部位不太灵活,几乎每到进食、吃药的时候,黄医生就会出现在病房。很多时候他是看到黄医生才想起,该吃药了;有时候他想下床,又觉得护工的手脚重,更乐于在黄医生出现的时候说出这个诉求;每次跨病区去做CT等检查,黄医生一定陪护在左右,“子女不在身边,她却一次没落下”。冯先生说,黄医生要管十几个病友,服务得这么细致,他真的没想到。

  黄医生这样解释:“医生陪护,一旦发生情况,更便于采取措施。”她说,虽然才从医3年,但有过好多次动摇。许多人眼里看到的是一次次的医闹,很少有人看到了医生的艰辛。身边不少同学已经转行,有些做了医药代表,有些到保健品公司拿着不菲的薪酬。“之所以留下来,只是为了那四个字:不忘初心”。

  黄花英说忘不了从小想当医生悬壶救人的梦想,更忘不了从业后,那一双双患者期望的眼神。黄医生介绍,在一院内科有两个公认的“脏科室”,一个是消化内科,一个就是呼吸内科。前者回避不了病人的呕吐物和排泄物,而在他们科室,还有空气里的致病菌。黄医生说,有些事,患者的子女嫌恶,医生却不能退缩。比如有一次一位患者咳痰,他的女儿就显出嫌恶的表情,不愿靠近,等到她出现的时候,患者已经咳得呼吸困难,她赶紧采取措施帮患者吸痰。

  这样的例子还有不少。黄医生说,比如肺癌晚期患者,即便有子女陪护,有些情况常常被他们忽视,比如病人睡着了,喊不醒按时吃药,有些家属会认为多睡会儿不是坏事,其实,这种嗜睡往往是紧急状况的表现,只有通过频繁的查房和探视才能发现。而面对晚期患者浑身的疼痛,医生的安慰比家属的安慰,要管用得多。“我一直认为,与患者的有效沟通、对他们的关心体贴,是治疗的一部分”。

  “许多市民不知道,对于癌症晚期的病人,不少家属最后是一种放弃的心态,而看到患者热切的期盼,作为医生,我们是不能放弃的。”黄花英说。

  冯先生正在等待第四次化疗,这段与病魔搏斗的住院时光,让他对医院、医护人员有了全新的认识:“感谢医护人员的治疗和陪伴,我们共同的敌人是疾病。”(沈春来)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关于我们 广告服务 版权说明 诚邀加盟  联系网站 批评建议 报社电话
 
苏ICP备-015116 版权所有镇江日报社
Copyright © 2002-2006 www.jsw.com.cn www.zjrb.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