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5版:江花行吟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01版
封1

第002版
生活家

第003版
要闻
 
标题导航
畹町桥畔望缅甸
风居住的街道
仰望莎翁
·行吟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2014年9月21日 星期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畹町桥畔望缅甸
■文/龚舒琴

  畹町桥,一座边境桥。畹町河,一条边境河。一座桥,一条河,隔开了两个国度。

  到了畹町桥畔,才晓得缅甸的首都早已不是仰光。换了一个陌生的名字,“内比都”。

  畹町河不宽,隔着河水,缅甸九谷镇村落的模样清晰可见。已过了早上8点升国旗和开关时刻。夏日烈阳热辣地晒着,隔岸高地埋有两国故人的墓地让村落更显寥落。这原本是中国人的庄稼地。50年代,中缅“热恋”期间,周总理就是从这儿跨过畹町桥,厘清了两国国界。据说,大国风范的总理代表国人给缅甸很宽厚的让步。眼前这个村落一分为二。从此,两国,两村隔河相望。彼此炊烟可见,彼此鸡犬之声相闻。更重要的,彼此故人墓地也交相杂陈。每当清明、特殊忌日,边民们跨过河界,出国,祭拜各自的家人。

  这是一个位于中国畹町和缅甸九谷镇之间的边境,也是举世闻名的“滇缅公路”与中印公路的交会点。特殊位置,畹町河边有了许多长枪短炮的拍摄。

  我安静地倚在一棵树下,看畹町桥下潺潺流淌的畹町河水。一棵叫不出名字的树长长的躯干横躺在畹町河上,直触对岸。透过枝枝叶叶,河水汤汤。许是一场雨后,河水呈浑浊状。在滇西,下雨是最寻常的事情,一分钟前阳光灿烂,一分钟后便是铺天盖地的雨水,常常让毫无准备的外地游人浇个浸透。

  在边境,本地人都有一个特定的名字,“边民”。一国之境,在边民们心中,都是寻常乡路。一抬脚,出国;一收脚,回国。边民们进出国门,买个针头线脑的,就像邻里之间串门般的寻常。

  缅甸和中国有着很长的河流、山水相依。这是一个信奉佛教的国度,尽管不富裕,但对佛塔的热衷几近狂热。隔着畹町桥,对面村落的佛塔隐约在丛林中,高大,金碧辉煌,烈日下格外刺眼。而芒市城内一座座佛塔的奢靡更是令人咋舌。

  不能入境,站在畹町桥中国端,游人争相拍照。

  已是午时,太阳毒晒,滇西紫外线的杀伤力地恐怖让同伴们选择在树下望呆。战事正酣的缅甸乡村土路上空无一人。倘若不是战火,此刻的边境应该是商人、边民喧闹鼎沸。风生水起的缅甸玉石生活,让多少人一夜暴富,一夜赤贫。

  畹町桥不宽。比想象中边境之桥的神圣,甚至觉得有点潦草。这原是一座寻常的边民小桥。两岸住民为了耕种和走亲访友之需,用两根木头随手搭建了最初的木桥。1938年,战争四起,随着“滇缅公路”的全线贯通,畹町成了国内唯一的西南边陲交通要塞,木头桥变成单孔石拱桥。数十万远征军走出国门开赴抗日前线。盟国援助中国抗日的军火物质也由此入境运往内地。一座普通的边境小桥,为中国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场的胜利立下了赫赫战功。可惜,当年石拱桥已经毁于战火。半个多世纪的岁月,历经“钢架”,“钢筋混凝土”变迁, 2003年原样恢复。眼下,同一条河上,两桥同列。木桥已成历史,唯有“中缅国界,请勿跨越”的标牌,唯有桥头静穆的纪念碑提醒着这里曾经的血雨腥风。

  有缅甸市民正在过关,边检战士微笑着检查手续。一辆拖拉机“突突”到关前,车上跳下一男一女,上身短衫,下身筒裙,脚上拖鞋,典型的缅甸人打扮。男人正出示什么东西给边检战士,两手交接间,一只蛇皮口袋很突兀地滚落两人脚边,随着口袋的躁动和翻滚,传来猪仔“嗷嗷”的叫声,瞬间引来数人的好奇围拢。我也拿着相机乱挤其中。镜头中,边检战士离开车,跑步,冲向我,立正,敬礼。“对不起,你已越界。请止步,走线外”。低头一看,忙乱间,我的脚已经踏进了用以隔离中缅地界的绳子。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关于我们 广告服务 版权说明 诚邀加盟  联系网站 批评建议 报社电话
 
苏ICP备-015116 版权所有镇江日报社
Copyright © 2002-2006 www.jsw.com.cn www.zjrb.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