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3版:江花周刊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01版
封面导读

第002版
生活家

第003版
要闻
 
标题导航
皇华亭·黄花亭·皇华庭
手上的味道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2014年9月14日 星期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皇华亭·黄花亭·皇华庭
■文/朱同

  题目上的三个地名,依序为同一地块的古地名、近代老地名和当代新地名,均缘出西门桥北侧200米处古运河东岸京口驿这一著名文化遗址。这三个地名的演变,映射出地域文化的历史传承,值得我们品鉴。

  所谓驿,也称驿站,是古代投递公文、转运官府采购物资和贡品以及迎送朝廷官员的专门官方机构。依秦汉制,国道每50里设一驿站,便于换马接力保持高速运转;水路则视情设站。京口驿周边,北有隔江相望的瓜州驿,西有炭渚驿(高资附近),东南有云阳驿(即丹阳驿)。京口驿于北宋初设京口闸附近,至明代万历年间移至西门之北运河90度拐角处。迁驿理由两条:一是贴近古城最大城门西门,便于朝廷大官离船上岸走一段“红地毯”即可入城;二是紧靠护仓河,重要物资经该河拖板桥、北水关接城里关河流转,无需人挑车推。清代康熙、乾隆二帝多次南巡镇江,即由京口驿登岸。

  皇华亭是京口驿的标志性建筑,所以也用来代指京口驿。晚清画家周镐所绘《京江二十四景》,第一景“林开古驿”,画的就是京口驿实景。借助此画,参照光绪5年《丹徒县志》,我们不妨勾勒一下京口驿的宏伟建筑:

  贴近水面是一座石质大码头,南北各有一座小码头。码头之上设“吹亭”两个平台,供唢呐手锣鼓手奏乐,功能类似后世军乐队仪仗队。再上是东西辕门共四根绘有龙头的高大石柱,石柱下各有石狮蹲踞,显示古城特有的皇家气派。拾级而上,第一进头门,第二进仪门,第三进即为京口驿的主体建筑皇华亭,这是地方官吏与朝廷大官送往迎来寒暄之所,相当于车站码头的贵宾接待室。旁有卷棚三间,供迎送官员遮阳挡雨之用,另有戏台三间,供候船官员使臣观看表演。为满足公文传递线路水路交换的高效,驿站还设有东西马棚计18间,拴快马若干。附近还建“马王殿”一座,将信使所骑快马神话了。

  不夸张地说,京口驿是明清两代官府的第一门户,是古城高端人流物流信息流的聚焦点。不幸,就在周镐画成“林开古驿”十几年后,它的全部建筑毁于太平军战火。但其遗址至西门一段巷道仍以皇华亭名之。辛亥革命后,人们摈弃皇权的高贵,悄然易名为黄花亭。据《镇江市地名录》,黄花亭指上河边到大西路的一条南北向巷道,长216米。这个地名沿用了上百年,直到本世纪初双井路北延大拆迁。

  2010年,市城投公司开发的如意江南4号地块成形,该单位在本地地块相关的五个老地名(上河边、黄花亭、拖板桥、中华里、马厂街)中选出中华里申报。中华里原指民国初镇江著名实业家朱中孚建造的私宅和宅前巷道,其历史文化内涵显然不及黄花亭。两年后,市地名委员会正式批准的新地名为皇华庭。它既保留了老地名皇华亭、黄花亭的宝贵内核,又植入居家庭院的现代元素,确实是一个雍容大气,叫得响传得开的好地名。

  类似新地名,还有依托小米山的米山人家,追寻紫金山紫金泉的紫金大厦,纪念庄泉古村的庄泉路等等。这些新的小区名、楼座名、道路名,上溯历史,下接地气,古今映照,推陈出新,应当成为今后构建新地名的努力方向。这总比大而无当的“国际”、太多太滥的“江南”好些吧。

  21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关于我们 广告服务 版权说明 诚邀加盟  联系网站 批评建议 报社电话
 
苏ICP备-015116 版权所有镇江日报社
Copyright © 2002-2006 www.jsw.com.cn www.zjrb.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