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2版:B6 悦读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01版
封面导读

第002版
封2 音乐节

第003版
A1 要闻
 
标题导航
每个人都是一个“醉梦者”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2014年9月2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每个人都是一个“醉梦者”
——读叶罗费耶夫《从莫斯科到佩图什基》

  □ 高中梅

  20世纪下半叶的俄罗斯,出现了两大天才作家,一个是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索尔仁尼琴,另一个是叶罗费耶夫。前者的代表作是《古拉格群岛》,后者则是《从莫斯科到佩图什基》。手中的这本《从莫斯科到佩图什基》(张冰译,漓江出版社2014年9月第1版),是国内首个中文版。作品以典型的后现代手法,辛辣而巧妙地展现了俄国知识分子在思考什么,探索什么,向我们展示每个人都是一个“醉梦者”。

  《从莫斯科到佩图什基》讲述一个酒鬼从金碧辉煌的莫斯科到被上帝遗忘的佩图什基的神秘之旅。全书被认为是一部现代的“醉酒奥赛德”,有着俄罗斯“酒文化”独特代言的文化符号。主人公要乘坐火车去佩图什基看望他的情人和儿子,而这个地方听来却像一个乌托邦。他费尽周折,登上了前往佩图什基的火车,可是,因为他因酗酒而不清醒的头脑,更因为目的地的虚构性,他似乎永远都不能到达梦想中的佩图什基……而最后,几个不明身份的人疯狂地追逐着他,在一座楼门前将锥子扎向他的喉咙。这正和作者本人的命运归宿有了某种紧密的联系。

  作品假托是作者叶罗费耶夫为自己所做的传记长诗。主人公刚刚从一个通讯技术管理局安装队队长职位上被撤职,原因是他把队员们的喝酒情况,用统计图表绘制了出来,惹恼了上级部门。他本质上非常知识分子化,一直判断个不停,意见多多,冷嘲热讽。全书以戏谑、反讽的方式,反映了当时俄罗斯知识分子扭曲、荒诞、反常的人生境况。作品抓住俄罗斯人酗酒的一面,巧做文章,嬉笑怒骂间,展现了俄罗斯文化和文学传统上的人文主义精神和宗教关怀,在现实压力下的后现代式面貌,而其中也不难读出作者对俄罗斯知识分子道统的嘲弄、解构和批评。

  主人公醉态的装疯卖傻下面,实则藏着一颗过于清醒、痛楚的心。所以,他天然地继承了果戈理《狂人日记》中的“狂人”气质,他的思想在历史传奇、神秘幻想、冷酷现实中天马行空地穿越,故而又传承着《大师与玛格丽特》中“大师”的哲思。主人公旅程的终点,美妙佳人之所在的“佩图什基”——“根本就没人能到达”——简直就是那个永远等不来的“戈多”……如此的跨度,却一派自然天成、浑然一体,仿佛并非源于作者的博学多览,只是在冥冥中不期而遇。作者的过人之处正在于:他不仅超前地对前苏联进行了批判现实主义的深刻讽喻,还由此触探到了人类共通的本质困惑,以及幽暗荒诞之处。

  作品凭借一个“醉鬼”理性和意志松绑状态下的呓语,穿透迷障,直逼本心。主人公借酒佯狂,醉眼看世界,迥异的人物和景观在不同的站点轮番亮相,又匆匆划过,前苏联时代最真实的世相人心,由此而尽被收摄其中。作者父亲以“反苏”之罪身陷牢狱,因父之名,叶罗费耶夫曾有过5年孤儿院的童年时光,从19岁起换过30多份工作,一生都与酒保持着亲密接触。但过度纵酒腐蚀了他的喉管,他1990年死于喉癌。这也在某种程度上契合了《从莫斯科到佩图什基》主人公的最终结局。也正因为此,这部在西方世界早已广获赞誉的作品,直到其问世20年后的1989年才得以在苏联出版。

  由此看来,叶罗费耶夫一生的大部分时间并不清醒,但他教会了整代人用清醒的眼睛看待生命。作者从“电气列车窗口”这一视角,窥视整个国家。透过醉意醺醺的眼睛,看清扑朔迷离的外部世界,其颠覆和反讽意味尤具现代意义。《从莫斯科到佩图什基》常读常新的缘由就在于此:面对一个疯狂的世界,只有保持一定程度的“疯狂”才能维持本真。此刻,伏特加浓烈的气息,好像也渗透了无比深邃的人生顿悟。

放大 缩小 默认
关于我们 广告服务 版权说明 诚邀加盟  联系网站 批评建议 报社电话
 
苏ICP备-015116 版权所有镇江日报社
Copyright © 2002-2006 www.jsw.com.cn www.zjrb.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