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5版:A13江花 行吟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01版
封面1

第003版
A1要闻

第004版
A2城事
 
标题导航
残荷
蝉说
有趣的德国小伙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2014年8月24日 星期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残荷
■文/夏兴政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我默诵着朱自清先生的文章,在一个有月光的夜晚,静静地在清华的校园里搜寻着先生走过的荷塘。噢,这北方三月的天,小荷还没露尖尖角,哪里有先生描绘的荷塘月色呢?但这并不妨碍我的兴致,只要看一眼曾经的荷塘就已经满足了。

  沿着校园并不曲曲折折的路,一路打听,终于来到了清华园后面的荷塘。

  荷塘四周依然还有高高低低的树、参差不齐的石头,月光下的荷塘,却结着一层厚厚的冰。朔风吹过湖面,浮在水面上的碎冰在惨淡的月光下,发出打碎了的瓷器般的寒光。忽然,我竟发现一株残荷,静立在冰层之上,叶子干枯萎缩挂在同样枯萎了的茎干上,显得那么的孤寂无助。

  面对这一株残荷,这一片凄冷的荷塘,我在心里一遍遍地问:这就是过去曾经碧绿如玉的荷塘么?残荷无语,冷湖无声。

  一眼望去,先生的白色大理石坐像静静地立在荷塘边上,目光深邃地注视着这一片荷塘。先生,你在怀念南方么?南方是先生的家乡,先生自称“我是扬州人”,那里的绮丽风光和浓郁的文化气息,陶冶了他的性情,养成他和平中正的品性和向往自然美的情趣。南方有他的亲朋故友,有他年老的父母和弱妻稚子。噢,先生,你孤身一人来到清华,就像这一株孤寂无助的残荷,能不苦闷彷徨吗?

  先生,你还在为三一八惨案中遇难的学生悲伤与愤怒么?那一天,北京200多个社会团体,10多万群众在天安门举行反对八国最后通牒示威大会。当示威游行的队伍来到执政府门前空场上,却不料执政府的卫队开枪屠杀学生。就在先生的身边,一个个同伴、学生倒下了,先生茫然地跟着众人奔逃出去,躲入马厩里,逃到东门口,终于逃进一个胡同里,这才真的脱了险。这一天,先生历尽艰险,死里逃生了。可这一天,死难者之中,有他熟悉的温雅的学生——韦杰三。先生,迎着熹微的晨光和寒冷的北风,猛抽一口烟,奋笔疾书:“这回的屠杀,死伤之多,过于五卅事件,而且是‘同胞的枪弹’,我们将何以间执别人之口!”

  眼前的荷塘还是一片冰面。

  凝望着这株残荷,这株饱经风霜摧残的残荷,看似凄清、寥落,却将一生的芬芳浓缩进这枯梗、败叶里,在新的生命萌动写在断梗残枝上,我似乎感受到她默默积聚、涌动着重生的能量。这铮铮的风骨,远比一朵盛开的荷花更具精神。这残荷,远离了盛开时的浮华、喧嚣,看穿了芸芸众生的追名逐利、趋炎附势、尔虞我诈,当她渐渐枯萎时,便有了人生的顿悟。

  朱自清先生在生命晚期,身体每况愈下,形销骨立,仿佛一株风中的残荷,行将枯萎。但先生为反对美国政府的扶日政策,表示中国人民的尊严和气节,毅然拒绝在“美援”和“美援面粉”的声明上签名,他认为“此虽只为精神上之抗议,但决不应逃避个人责任”。一个多月后他就在贫病交加中去世,却以“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的民族气节,抒写了生命中最精彩的华章。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关于我们 广告服务 版权说明 诚邀加盟  联系网站 批评建议 报社电话
 
苏ICP备-015116 版权所有镇江日报社
Copyright © 2002-2006 www.jsw.com.cn www.zjrb.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