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4版:A12江花 世俗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01版
封面1

第003版
A1要闻

第004版
A2城事
 
标题导航
“扑满”杂谈
月季花
绿水桥边多酒楼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2014年8月24日 星期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绿水桥边多酒楼
■文/张忠盛

  晚唐著名诗人杜牧登北固山感怀而作的《润州二首》中写道:“向吴亭东千里秋,放歌曾作昔年游。青苔寺里无马迹,绿水桥边多酒楼……”诗中所写的青苔寺就在原来的千秋桥所在地,绿水桥则在四牌楼附近原来的高桥北一带。诗中不难看出当年镇江酒肆楼台欢歌狂饮的盛况。

  那时,镇江凭借长江、大运河的优越地理位置,成为联系中原王朝与六朝以后新兴的江南经济区之间的漕运孔道。繁华无限的古运河两岸,“舳舻转粟三千里,灯火临流一万家”。据古书记载:宋代名士刘宰在镇江为友人饯行的刀鱼宴上,即兴赋诗道:“肩耸乍惊雷,腮红新出水。佐以姜桂椒,未熟香扑鼻。河豚愧有毒,江鲈渐寡味。”大诗人苏东坡的诗:“芽姜紫醋炙银鱼,雪碗擎来二尺余,尚有桃花春气在,此中风味胜莼鲈。”这些,都是对镇江饮食的赞美。

  明清运河漕运畅通发达,镇江商贾云集、酒肆茶楼林立,饮食业迅速兴旺起来。清代镇江的鲥鱼成了皇室贡品。鲥鱼上市之际,从镇江到北京每隔30里设一驿站,数千名驿卒日夜待命,如同传送十万火急的军情般飞递鲥鱼入京。“百花酒”作为贡酒进奉皇帝,北京的镇江会馆甚至因此更名为“百花会馆”。茶食点心,紧随着饮食业的兴旺而发展起来。商家在传统产品的基础上,广采博取,各展所长,精心设计和炮制出既能满足顾客需要又有艺术特点和文化韵味的食品,而且他们的创制往往是没有框框、自由和能动的,这使当时的镇江饮食园地呈现出一派繁花似锦的景象。

  19世纪下半叶,镇江迅速发展成为新兴的航运与贸易中心。商业的流通,交通的发达,带动了镇江的餐饮业。镇江的餐饮在维扬菜系的基础上,汇集各地技艺的精华,自成体系。它讲究选料、精细制作、追求本味、清鲜平和;又在烹饪上巧用火工,擅长炖、焖、煨、焐、蒸、烧、炒;同时注重原汁原味,使得菜肴酥烂脱骨而不失其形,滑嫩爽脆而不失其味。因而,镇江菜肴得以“一物各献一性、一碗各成一味”,风味清新,浓而不腻、淡而不薄。镇江菜的代表味道,其实并没有哪一样特别突出,以清淡为主,咸甜适宜,五味调和达到一种平衡的效果。正因为此,大江南北的客商十分喜好镇江菜肴。在民间一直流传着一句关于游玩的经典话语,“吃在镇扬、玩在苏杭”。

  据徐珂《清稗类钞》记载,镇江菜肴列为全国十大菜系之一。镇江菜肴特色鲜明,品种上因材施艺,选料上突出主料,操作上刀工精细,烹调上擅长焖、炖、烧、烤。名菜中水晶肴蹄、清蒸刀鱼、清蒸鲥鱼、蟹粉狮子头等驰誉全国。名点中蟹黄汤包、白汤大面、蟹粉蒸饺,翡翠烧卖乃至小刀跳面等遐迩闻名。解放前城区较大的菜馆有30余家,按规模分,大型餐馆如宴春酒楼、同兴楼菜馆,中型餐馆如得月楼、新半斋饭店等。本地风味小吃兴盛,五步一摊,十步一店,并有以早供茶点,晚兼说书的所谓“皮包水”茶社(馆)。

  过去,一些文人墨客专程来镇品尝名点佳肴,每每一餐过后,兴意未尽,会撰文写稿以赞美。焦山鲥鱼的肥腴、本江刀鱼的细嫩、东乡长鱼脆鲜、长江鮰鱼鲜美,当然还有金山的腊八粥、焦山的桂花糖白果、恒顺的百花贡酒、宴春的水晶肴蹄、同兴楼的蟹黄汤包,都曾是赞美的对象。郭沫若先生来镇江考察,停杯投箸后仍回味无穷,赞道:“鲥鱼时已过,齿颊有余香。” 镇江的“四鱼两头”,即鲥鱼、刀鱼、鮰鱼、河豚,折烩鲢鱼头和蟹粉狮子头,是镇江名菜的代表。文革前,镇江饭庄和北京饭店、晋阳饭店、四川饭店、全聚德等齐名,被列为北京十大饭店之一,镇江烹饪技艺誉满京都。

  餐饮离不开小吃。文人雅士如若穿街过巷,走进民间,就会发现镇江有着许多特有的小吃。小吃品种之多,品质之好、是其他地方无法比拟的。茶食糕点有“爵禄的京江饣齐、太平村的蛤蟆酥,福禄全的京果,春生和的桃酥”之说;清真回族的茶楼有“龙江的锅贴、天源楼的水晶包、杨大昌的伙面”的讲法;菜馆酒楼更是说法多多,“一枝春的菜包、同庆楼肉包。三六九馄饨、肖家的饺面”。那些摆摊挑担子叫卖的好小吃,高庄馒头、吊炉饼、草鞋底、炸臭干、炸白果、煮糖粥,火烧、炸糕。桂花赤豆糊、冰镇绿豆汤、桂花糖芋头、五香螺蛳、蜜汁糯米藕、五香烂蚕豆、盐青豆、灶糖、丝线糖、五香兰花干、臭豆腐干……

  晚清时,《申报》第一任主编蒋芷湘题诗称赞镇江的鸭血粉丝汤。“镇江梅翁善饮食,紫砂万两煮银丝。玉带千条绕翠落,汤白中秋月见媸。布衣书生饕餮客,浮生为食不为诗。欲赞茗翁神仙手,春江水暖鸭鲜知。”此记载可以说是关于鸭血粉丝汤最早的有文可查的记载了。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关于我们 广告服务 版权说明 诚邀加盟  联系网站 批评建议 报社电话
 
苏ICP备-015116 版权所有镇江日报社
Copyright © 2002-2006 www.jsw.com.cn www.zjrb.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