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2版:B16 书画
上一版3  
 
版面导航

第001版
封面导读

第002版
封2 发布·生活家

第003版
A1 要闻
 
标题导航
砥砺前行 别具特色
《书画》版特邀著名画家
刘豫华先生为学术指导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2014年7月28日 星期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砥砺前行 别具特色
——刘豫华和他的“炸彩泼墨”画

  文/图  孙龙本 张春华

  中国画要画出自己的特色要经历一个很难的创作历程,多少画家为之实践一生也终不能如愿。即便是现在,很多名家也只是依仗着延续古人的技法娴熟而在市场占有一席之地,另一类则是依靠程式符号彰显自己作品的个性,以此区别他人。真正能做到在技法上既继承传统又兼具开创性的画家寥寥无几,“炸彩泼墨”开创者刘豫华却做到了这一点!

  刘豫华在创作上一向都是不走寻常路的,他在几年前因独特的“画蚂蚁”表现形式,无论在学术界还是艺术品市场上都为自己争得了一席之地,被誉为“中国画蚂蚁第一人”,获得了很高的荣誉。出人意料的,他又开创了“炸彩泼墨”系列作品,所呈现的视觉冲击同样让人为之一振。著名美术评论家汪为胜、美术学博士顿子斌、著名画家蒋志鑫及著名书法家丁嘉耕等人都给予了高度评价!

  中国是一个把笔、墨、纸互动关系发挥到极致的国家,这种重师承、求精、求变的绘画精神延续了两千年。笔墨的营养成分来源于三个过程:师古人(承传)、师造化(自然)、师我心(个人体会)。南宋梁楷的《泼墨仙人图》出现后,被后人称为“泼墨”,是后世画家一代一代心仪手追的大写意。后来出现的张大千“泼彩”,他是不用笔的,将墨或彩倒入钵内,泼在纸上,除了呈现色彩的斑斓之外,没有笔痕。传统绘画中最为讲究、最为重视的就是笔,因此张大千在“泼彩”之后又开始找笔,笔痕出现在画面里的景色或人物上来弥补“泼彩”的不足。梁楷的“泼墨”是将笔蘸上饱满的墨在纸上横涂竖抹,因此他的“泼墨”总是含有笔势的筋骨。这一表现技法,一直延续至今,并作为一项硬性指标来评价作品。

  刘豫华在“师古人”的前提下再度发挥,从“泼墨”走到了“炸彩”。从刘豫华的”炸彩“作品中可以看出,他继承了书写的笔势,他的“炸彩”同样是用笔接触画面的。但是,在运笔过程中努力使得笔与墨、色分离,在笔触于纸的同时就达到了以笔立骨的效果与要求,同时,“炸”出的墨和色形成强烈的视觉冲击,增加画面张力,达到弦外之音的效果。他重视笔与情感的互动配合,对物象的描绘也是以情定型,并不刻意强调变形或者抽象,这也是恪守东方传统的关键所在。他的“炸彩”用笔收放自如,色墨交融,色彩跳跃,充满节奏韵律,画面振奋如交响乐,激情四溢,酣畅淋漓,同时东方韵致饱满充盈,已经自成一格,极具个人特点。

  观刘豫华的“炸彩泼墨”就会发现,“炸彩”是依托在传统的“泼墨”上,他的作品是筋骨与气势的结合体。“炸”单独看其实就是抽象,是随机的,不可复制的,又控制,又非控制,难度很大,怎么“炸”,要根据画面的感觉和需要来定。刘豫华几乎所有作品都是在寻找一种控制与非控制的关系,这样做使作品与大自然更贴近,“天人合一”不仅是我们的传统文化观,也是艺术的最高境界。这一点,与西方美术史中的“表现主义”是不谋而合的!凸显艺术家的主观情感和自我感受,对客观形象进行夸张、生发,强调主观感受,忽视客观性,反对艺术的目的性追求。因此刘豫华的这些作品在西方人眼里既亲切又新鲜,亲切的是“表现主义”式的表现方式,新鲜的是来自东方的韵律与含蓄美。从这点上看,刘豫华与朱德群、吴冠中、常玉等跻身于国际艺术舞台的成功者一定会殊途同归。

  刘豫华开创的“炸彩泼墨”更难能可贵的是做到了“古今交融”。他的作品极具现代气息,这也是一个现代艺术家给予新时代的回馈。其实,“复古风”是提倡发扬传统文化的精髓,并不是要与古人一模一样。时代在变化,沧海桑田,我们不可能也没必要与古人一模一样,我们能记住的,哪个不是最具时代性的!

  艺无止境,纵看刘豫华的“炸彩”作品,它是接地气的,横看也是可以跨越中西的,因此,继续探索与改良的空间还应该是很大的,如果刘豫华在作品表现的“厚度”上再加强一些,会更加完美!我们有理由相信,刘豫华在今后的创作中会不断呈现出精彩之作!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关于我们 广告服务 版权说明 诚邀加盟  联系网站 批评建议 报社电话
 
苏ICP备-015116 版权所有镇江日报社
Copyright © 2002-2006 www.jsw.com.cn www.zjrb.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