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4版:A12江花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01版
封面导读

第002版
封2现场

第003版
A1要闻
 
标题导航
年少时那些事 ■文/庐山
好一众风流人物■文/寥风斋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2014年7月6日 星期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好一众风流人物■文/寥风斋

  白描绣像

  《红楼梦》无疑是我国古典通俗文学的巅峰之作。有人说过,一百个读者心中,就有一百个林妹妹,一百个宝哥哥。这是优秀的文学作品带给每个读者独特的内心感受。但作为读者,当然很想亲眼看一看,这多愁善感的林妹妹,胭脂堆里的宝哥哥,到底长得什么模样。读者的这一视觉感官需求,在古代,自然只能通过小说绣像来实现。

  《红楼梦》诸多脂评抄本是没有人物绣像的。《红楼梦》中那些透着烟火气的“风流人物”第一次出现在读者面前,是通过程伟元于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刊行的一个木活字排印本,这个本子通常被人们称为“程甲本”。

  程伟元系徽州人,擅长绘画,有学者推断,这套“程甲本”人物绣像,可能即出自程伟元之手。程甲本共有绣像二十四幅,这套绣像在晚清木刻本中,算是比较精致的了。不过,和鼎盛时期的版画力作比较,大抵是刻工不逮的缘故,版画线条圆润灵动不够,因此略显呆滞,无复旧观,给人以江河日下之感。阿英先生认为,“其风格,显然已受当时画院木刻如焦秉贞、冷枚等《耕织图》影响,迥然不同于明代木刻”。

  对于这套绣像,历来评价不一。贬之者有之,褒之者亦有之。如戴不凡先生认为:“其绣宝哥哥、林妹妹之像,一团俗气,固无论矣,刻工刀法之粗率,雪芹见之,必将痛哭九泉,然亦竟为红学家为欣赏,报刊翻印无已,诚为怪事!”阿英先生则认为,“画家逐幅的刻画了人物及其环境,并且几乎全是以细线组成。有些人物的造型颀长俊美,神态很吸引人”。

  为什么会出现迥然不同的评价呢?大约因为评价者角度有所不同。贬之者,多从刻工的角度出发;而褒之者,多从绘工的角度出发。这也再次说明,一套好的版画作品,哪怕绘工再出色,没有好的刻工,亦是枉然,刻工对于版画作品来说,是多么的重要。

  平心而论,从这套绣像的版刻画面推断,刻工所据的图画原本,应该是颇为精工的。看得出,创作这套绣像,绘画者花了一番工夫。这套绣像描摹的很多场景,都紧扣住了书中情节,像“元春省亲”、“湘云拾麟”、“晴雯补裘”等,刻画的都比较传神,不仅人物形神毕肖,而且背景繁复,颇有雍容之态。正如阿英先生所说:“像《尤三姐》一幅,就突出了她的悲剧结局的特征,整个氛围是令人惆怅的,笔触简单而意境无穷,与《元春》一幅的雍容华贵,正是强烈的对照。画家很善于用环境衬托出人物性格,《林黛玉》一幅最为突出,翠竹数竿,衬托着人物的娇弱,就烘托出她的寂寞与哀愁。《薛宝琴》一幅人物地位的构图,尤足见在衬托性格方面的成功。其间,虽也有些幅看不清作者意图,或在创作技术上优劣互见,或不如理想,基本上却是有成就的。”

  这是最早的《红楼梦》全套绣像,在该书的插图史上有着不同寻常的地位,而且对后来的刊本影响深远。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关于我们 广告服务 版权说明 诚邀加盟  联系网站 批评建议 报社电话
 
苏ICP备-015116 版权所有镇江日报社
Copyright © 2002-2006 www.jsw.com.cn www.zjrb.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