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02版:封2现场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01版
封面导读

第002版
封2现场

第003版
A1要闻
 
标题导航
“候车室的故事”永不杀青
市民装空调心定了许多
制造类企业成揽才主角
理工类职位受求职者青睐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2014年7月6日 星期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候车室的故事”永不杀青
  朱发新正在检票 朱秋霞 摄

  凌晨时分,万家灯火渐次熄灭,可是这儿依旧灯火通明。对于朱祥瑞和他的班组来说,正是最忙碌的时候。

  英达2002年曾导演过一部情景喜剧,名字叫《候车室的故事》。在小小的火车站里,日复一日演绎着相聚和离别的故事。

  这个夜班要延续13个小时

  昨日23点15分,朱祥瑞已经工作了整整5个小时了。得着一个空闲,他再次起身离开值班室,去候车室。既有站,也就是市民所说的火车站北广场,这里的候车室陈旧而拥挤。空调不得劲,闷热,空气里混杂着难闻的气味。

  这个时间,大部分乘客的脸上带着难以掩饰的倦意。在进站安检处不远一片较大的空地上,两位50岁左右的男子将随身携带的草席铺开,枕着各自的小包昏昏欲睡,脚边是三件大大的行李。朱祥瑞有点犹豫,“看他们那么累,实在不忍心叫他们,但是从安全角度考虑,我们又不得不叫醒他们。”犹豫了一小会儿,朱祥瑞还是蹲下身去,拍了拍两位的肩膀,让他们起来。

  朱祥瑞是既有客服一组的组长,今年58岁的他在这个部门已经工作了将近10年。他们是“四班倒”,没有星期六和星期天。

  他上的就是最熬人的“大夜班”。“傍晚6点15分上班,一直到第二天早上7点30分,13个小时,上半夜还好,最难熬的是凌晨4点到5点之间。”他说。这个班组共有9个人,大部分年龄在50岁左右,分别负责广播室、站台接发车、检票口和出站口。整个晚上他们需要接发60多趟车,尤其是在23点到次日凌晨三点之间,几乎每隔五分钟,就要接发一趟车。

  一晚上少说也要跑个10公里

  “旅客朋友们,从上海开往南京方向的K282次列车现在开始检票进站……”23点45分,在晚点了9分钟之后,K282次开始检票了。昏昏欲睡的人群立刻有了动静。一位40岁左右的女子用手轻轻地推着身边正在熟睡的男孩,“上车了上车了,上车再睡。”男孩睡眼惺忪地看了看妈妈,有点不情愿的随手拿起了自己的背包。

  在检票口,邓廷义和朱发新“咣当”一声打开了门。一个接一个的,人们把手中的票递给他们,快速地查看车票票面上乘车时间和车次是否相符后,他们再递给旅客。“一定要非常快,留给检票员的时间很少,除了核对基本信息之外,还要在心里记数。”忙碌的间隙邓廷义说。

  “我这边21个。”“我这边23个。”邓廷义和朱发新核对完上车人次之后,突然又有三名旅客手持身份证要求进站。在了解清楚这三名旅客是由于南京的家中发生了急事来不及买票之后,邓廷义让他们先进了站,同时与站台接发人员联系,通知列车上的工作人员安排补票。

  23点51分,随着一束强光的出现,K282次列车进站了。

  “我们的职责是保证旅客的安全和列车的准点发车。晚上乘客视线不如白天好,再加上站台狭窄,又有高高的楼梯,所以安全是我们始终绷紧的弦。”王国金是站台接发,最让他操心的是孩子。“有的家长只管行李不管孩子,我们得时刻注意着千万别有人越过白线。”王国金说干他们这行得要有“三好”:眼力要好,时刻观察;嗓子要好,得不停地大声提醒越线的旅客;腿脚要好,来来去去,一晚上少说也要跑个10公里。

  最盼的不是表扬是理解

  朱祥瑞的值班室中有一本特殊重点旅客交接簿,上面记录的是他们服务过的特殊重点旅客。

  “6月21日,帮助一名上海到十堰的旅客上车。”短短一行字背后是这样一个故事:22岁的十堰小伙子韩仁平在镇江打工,却不幸出了事故,先期的治疗之后,小伙子迫不及待地想回家。坐着轮椅,身上穿着固定装置的韩仁平刚一出现在候车大厅,就引起了邓廷义、朱发新的注意。在了解了情况之后,车站为韩仁平开了“绿色通道”,滕华军、朱祥瑞等人一起将他抬上火车。

  “这样的事情很常见,与得到表扬相比,我们更希望得到的是乘客的理解。”邓廷义说,在他们的工作中,受委屈是常有的事。比如有的乘客不买票又说不出什么特殊理由却非要进站。放行,是他们工作失责,不放行,往往会招来谩骂甚至威胁。还有的时候,列车晚点了,乘客也往往会迁怒于他们。

  零点10分,趁着几分钟的空闲,王国金和滕华军将从家中带来的“夜宵”放在微波炉中简单加热了一下。6个小时的工作之后,“有点饿了”。

  或者注定了这又是一个容易被“吐槽”的行业,买不着车票、火车上太拥挤、火车晚点了……这些都可能会成为“槽点”。

  7月1日,最后一趟绿皮车从温州开出,越来越多的动车和高铁开始代替原来的普通列车穿越沿线的峻山秀水、城市的高楼大厦和村落的烟火人家,我们的出行变得越来越便捷。

  但是,正如一句话所说: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列车来来往往,列车上、车站内,年复一年始终上演的是一出出相聚和离别的故事,在这些故事背后则是铁路人始终如一的辛勤付出。这是个和形形色色的人打交道的行业,如果说公众的希望是铁路的服务越来越完善的话,那么铁路人的希望则是公众能够多一分理解和包容。

  (新闻策划部 朱秋霞)

  记者感言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关于我们 广告服务 版权说明 诚邀加盟  联系网站 批评建议 报社电话
 
苏ICP备-015116 版权所有镇江日报社
Copyright © 2002-2006 www.jsw.com.cn www.zjrb.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