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闲来无事,顺着运河边的小路漫步,不时看到有人钓鱼。看他们垂钓换饵的样子,不由想起童年甩钓的往事。
我的家乡在长江之南,靠着洞庭湖,离君山很近。虽说是鱼米之乡,但在上世纪八十年代,稻米并不多,难得吃饱饭。不过,跟别处稍有不同的是鱼不少,湖区边上的河、渠、塘里面,什么鱼都有,只要有办法,就能吃到鱼。那时公社大队也管不了这么多,只要捕得到鱼,就由着我们干。
周一至周六,我们要步行十几里去上学,路上很多时候是沿着水边走,可以看到鱼在水里游。有一种叫做油叨子的鱼,身子细长,嘴巴小,速度快,有点像刀鱼,可以做汤,味道特别鲜美。这种鱼主要在水面上游,看到食物就冲过来,速度很快。每次下钩时,它都能把饵吃了而不被钩着,从而快速逃跑。但它有一个缺点,就是盲目。只要水面上有一点动静,它就会迅速冲上来,不管三七二十一咬住就跑。可能因为速度太快,常常来不及看清楚就下嘴,且一旦咬住就不松嘴,所以,常常咬错了。而它的这个缺点被我们发现后,我们也就找到了抓住它的方法。
上学路上,没时间抓鱼,我们就先选好点,看准一个鱼最多的地段,放学后再来此处钓鱼。我们会偷偷准备好一个非常小的钩,接上一截线,用纸包好,放在书包里。放学后,我们再就地取材,折上两根比较软的柳枝,一根圆珠笔粗,有点弹性,一米多长,用来做钓竿,一根笔芯粗,半米长,把枝干圆溜溜地从树皮中抽出,在枝头形成一个结,这样可以把鱼串成一串而不会掉下来,算是鱼篓。
一放学,我们就顺着小河、水渠往家赶。我们把线和钩系在粗柳枝上,在钩上缠上一个小棉花球,一边赶路,一边把钩子往河里甩,等钩子一接触到水面,我们就迅速拉起。水面上一有东西,油叨子就迅速冲来,看也不看便扑向钩上的棉球。就在这一瞬间,钩子被我们拉了起来。我们往岸上甩的时候,有的鱼嘴巴正好含着棉球,有的鱼虽然把钩子吐了出来,但整个身子已经跟着钩子上了岸。把油叨子拣起后,我们直接用小柳枝从鱼的腮里穿进,再从嘴里穿出,串起鱼串。就这样,一路走,一路甩,回到家里时,细长的柳枝上已经挂满了长长的一串油叨子鱼了。
晚上,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开心地吃鱼喝汤。父母在田里劳累了一天,喝汤时声音很响。油叨子鱼不经煮,很少有整块的鱼肉,偶尔鱼刺上挂着一小块肉,我会和妹妹一起抢着吃,抢到后嘴巴一抿,满嘴肉香,就开心地笑,满屋都是农家的温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