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心血管疾病常被人们称为“无声杀手”,因为它没有固定的症状,且来势汹汹,突发的心肌梗死更是有着相当高的致死率和致残率。对于急性心肌梗死的病人来说,时间就是生命,早一刻得到医疗救治,就意味着多一份生的希望。为了尽可能缩短对病人的有效救治时间,目前,江苏大学附属医院正在建立急救物联网,并在丹阳、扬中、句容及金坛试行区域化协同救治模式。只要一套专用的远程急救设备,病人便可在第一时间接受到江大附院专家医生的远程会诊和指导抢救,并可为病人转诊提前做好“无缝连接”。
“为什么急性心肌梗死的致死率和致残率都很高?主要是因为救治延迟的‘救急’问题没解决,规范的救治流程及临床路径未能有效实施。”江大附院心内科主任严金川告诉记者,国外研究显示,急性心肌梗死病人从症状发作到抵达医院的救治延迟时间平均为6小时,而国内的救治延迟更为严重,为此,江大附院几年前就开始率先实施120无缝连接,120接收到的急性心肌梗死病人,不进急诊而是直接送到手术室。“但这还不够”,严金川强调说,急性心肌梗死病人大多首次就诊于基层医疗机构,而绝大多数基层医院目前的急性心肌梗死诊疗并不规范,抢救流程难以实施,“所以建立急救物联网,实施区域协同救治是救治急性心肌梗死的必由之路。”
严金川介绍,实施区域化协同救治模式正是为了缩短急性心肌梗死病人救治延迟的时间,提高患者的生存率。通过专用的远程急救设备,医院专家可以在院内多个终端或3G手机上,看到患者的心电图、血压、血氧、肌钙蛋白等常用监护和检验信息,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远程救治指导。对于需要转运到江大附院的病人,医院会即时启动术前准备,病人一到达医院就可以迅速进行手术。
一个不起眼的小盒子,一台平板电脑,通过3G网络连接着医院的终端,通过无线信息传输,医院便可及时获得患者一线检测指标,这套名为“扁鹊飞救”的系统,便是江大附院区域化协同救治所依赖的急救物联网设备。“江大附院已经向基层医院下发了6套这样的设备,将对急性心肌梗死病人的救治有效延伸到院前的急救和转运,目前江大附院的急性心肌梗死病人首次医疗接触控制在70分钟内。”严金川说,通过区域化协同救治模式,今年江大附院已成功救治了100多名急性心肌梗死的病人,抢救成功率在98%以上。
为了对基层医生进行区域化协同救治培训,4月25日至27日,江大附院还将在碧榆园举办第八届ACS(急性心肌梗死)救治延迟策略暨镇江市心血管疾病规范化治疗研讨会,30多位国内心血管专家将进行授课,20多位专家将现场演示心血管疾病手术。严金川表示,在心血管方面有着疑难杂症的患者,可提前与江大附院联系,届时,医院可安排国内顶尖专家进行免费会诊。(羊城 孙卉 古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