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0版:B4 俗世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01版
封面导读

第002版
封2 资讯交换站

第003版
A1 头版要闻
 
标题导航
多想留住秋天
冬日随想
关于拆迁
丹徒是因“赭衣徒”得名吗?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2013年12月9日 星期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丹徒是因“赭衣徒”得名吗?
■文/朱同

  在20个“最具文化遗产价值”老地名中,丹徒无疑是老大。从秦代至民国初的2200年中,95%以上时段,我们这座古城的正式名称一直叫丹徒,只有三国和隋代各有短暂的几十年分别称为武进和延陵。1928年民国政府方改丹徒县为镇江县;1949年解放后将镇江县城区和近郊改为镇江市,远郊(东乡、南乡及高资、世业、高桥)另设丹徒县;而今丹徒又成了镇江市的一个辖区。横向看,秦置丹徒县比汉置句容县早了近一百年,比唐置丹阳县早了九百多年。丹徒这一地名的生命持续力着实令人惊叹!

  不过,仅就地名而言,今人要说爱丹徒,还真不容易。自从六朝文人编了个故事,说是秦始皇东巡镇江派三千赭衣徒(穿赭色囚衣的罪犯)凿京岘山破“王气”,因此名丹徒。这一说法被后世学者奉为经典,古城因此而蒙羞,毕竟古今中外不曾有一个县级城市用罪犯群体命名。

  现已查明,这个故事的始作俑者,是南朝宋代曾任吴郡太守的刘损,其《京口记》残文写道:“(京岘山)有龙目湖。秦始皇东游,观地势云此有天子气,使赭衣徒三千人凿此二湖问长岗使断,因名丹徒。”刘损之意,无非借此为新皇刘裕登基造势,但后人将故事当正史,解丹徒为赭衣徒,则酿成镇江地名史上一桩特大冤假错案。

  当代学者从以下几个方面质疑“丹徒即赭衣徒”之说:

  第一,在已知的秦汉典籍中,没有任何文字将丹徒作为赭衣徒的别称使用,即从语言学角度找不到任何文献证据。

  第二,在以二十四史为代表的正史中,上百次提及丹徒,史家和注家从未解丹徒为赭衣徒。离秦代最近的两汉史家司马迁和班固,对秦代政事最有发言权,如果秦始皇竟以赭衣徒之称命名一个秦秋大县,岂能逃过司马迁班固的法眼?班固著《汉书地理志》特别提及丹徒,唐代颜师古加注“会稽郡丹徒,即春秋朱方。”丝毫不见“赭衣徒”字样。

  第三,秦代大型水利河运工程,包括在镇江丹阳一线疏浚徒阳运河,是要调动大量民力的,这就是西汉贾谊所说的“迁徙之徒”,即秦代16岁-60岁男子必须从事的徭役。这个群体是民工,并非罪犯。秦代后期数以十万计的赭衣徒集中在咸阳筑秦陵,没有一个活着出来,岂能千里迢迢来镇江凿山挖河?

  第四,秦始皇第四次东巡,时在公元前210年,这是他行经镇江的唯一一次东巡,也是他老人家生前最后一次重大政事活动。巡视完镇江即由句容北边的“江乘”乘船渡海北上山东琅琊,可惜半途一命呜呼未能活着回咸阳,他哪有时间在这一年去忙着改地名?普天下之莫非王土,他也不可能用“赭衣徒”去命名一个城市。

  所谓“丹徒即赭衣徒”一说不可信,那么,丹徒之名又从何而来?

  

  

  下回预告:“丹徒”是春秋朱方之朱的古音反切,是本地老百姓嘴上叫出来的;其源可追溯到尧之长子丹朱在荆蛮族地区的活动。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关于我们 广告服务 版权说明 诚邀加盟  联系网站 批评建议 报社电话
 
苏ICP备-015116 版权所有镇江日报社
Copyright © 2002-2006 www.jsw.com.cn www.zjrb.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