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05版:A3 记者编辑社区蹲点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01版
封面导读

第002版
封2 资讯交换站

第003版
A1 头版要闻
 
标题导航
蹲点记者:沈湘伟(机动部副主任)
全国敬老模范之星
其实很平凡
上期评议结果
“新金江”撒“金色渔网”
网起居民的幸福生活
读者评议团
蹲点记者:徐贤礼(地方新闻编辑部副主任)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2013年12月4日 星期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新金江”撒“金色渔网”
网起居民的幸福生活
  “金色渔网”惠民服务站工作人员给“失水渔民”登记,发放老年补贴。 沈湘伟 摄

  

  天刚蒙蒙亮,养殖户吴明喜就来到江边,招呼着家人准备起网收蟹。吴明喜乐呵呵地告诉记者,今年他依靠在江边建起的“围网养殖”,收益大增,除了中华绒螯蟹,还有鳜鱼等高档江鲜,扣除引进苗种、人工开支以及基础设施投入等费用,今年至少能净赚150万元。而获得如此高的收益,离不开社区推行的“金色渔网”惠民服务举措。    

  “金色渔网”惠民服务站,是和平路街道新金江联合社区于2010年创建的党建品牌。谈及这个品牌,新金江联合社区党委书记华庆福充满了自豪。华庆福告诉记者,从地域环境来说,新金江联合社区在全市来说极为特别,特别之处在于辖区地理分布沿长江一线呈狭条状,辖区最东端与句容下蜀搭界,沿江一线向东至丹徒姚桥,与丹阳搭界,全长达九十多公里,包含了金江村、长江村、立新社区和谏壁社区,因此才称为“联合社区”。    

  整个联合社区共有居民三千多人,且绝大部分是依靠传统捕鱼为生的渔民,生活并不富裕。北部滨水区建设后,辖区两千三百多人接受了拆迁安置,如今已住滨江花城和金泉花园两个回迁安置小区。如此狭长的地段,管理起来并不方便,如何提升居民的生活质量,提升经济收入,成为社区干部关注的头等大事。    

  2010年,“失水渔民”回迁后,他们失去赖以维持生活的捕鱼生计,且没有一技之长,年纪偏大,转岗再就业困难重重。而依然靠捕鱼为生的部分渔民,受长江禁捕期和长江渔业资源大幅减少的影响,生活也面临困境,这两部分人都迫切需要改变现状,改善生活。    

  “金色渔网”惠民服务站把辖区所有居民基本信息纳入“民生档案”,根据个人的具体情况,安排不同的就业创业路。对于部分有经济实力的失水渔民,且有创业意向的,社区积极为他们联系工商、税务部门,17家“江鲜馆”先后开业。

  “江鲜馆”鱼从哪里来?社区干部自有高招,他们在金江村与长江村各设立一个水产养殖批发中心,不仅从渔民散户那里收鱼,还能自己围网养殖,形成收购、养殖、批发、零售一条龙服务,并吸纳了五十多位“失水渔民”就业。    

  社区居民常德根告诉记者,不从事捕鱼后,一直没找到适合的工作,他唯一会的是开船,便想从事水上运输。“金色渔网”惠民服务站的工作人员把他的事记在心上,没多久,就传来好消息。社区干部与句容“建华管桩”公司积极联系,让他专门为该公司从事水上运输。这样好事还落到二十多位与常德根一样想法的“失水渔民”身上,如今,他们驾驶着货船干起了水上运输,年收入都超过20万。    

  在金江村的沿江滩涂上,记者看到了成片的树柳,金江村广富滩涂合作社负责人杨广富告诉记者,这片滩涂有两千多亩,种植三十五万多株树柳,吸纳了近百位居民从事树木的管养,到明年这些树柳便可陆续成材上市,年销售利润可达一千多万元。此外,长江村还有三千多亩滩涂,种植树柳达五十多万株,收益更加可观。众多年轻人走上了致富路,而60岁以上的老人,每月都能领到老年补贴。

  “长江及沿江滩涂是我们联合社区最富有的资源,我们可不能守着金饭碗要饭吃。”华庆福告诉记者,目前社区仅有的两个种植养殖合作社,已经让大家尝到甜头,将来“金色渔网”惠民服务站还要办更多合作社,经营项目更多样,让所有居民都富起来。(沈湘伟)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关于我们 广告服务 版权说明 诚邀加盟  联系网站 批评建议 报社电话
 
苏ICP备-015116 版权所有镇江日报社
Copyright © 2002-2006 www.jsw.com.cn www.zjrb.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