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05版:A3 记者编辑社区蹲点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01版
封面导读

第002版
封2 资讯交换站

第003版
A1 头版要闻
 
标题导航
蹲点记者:徐贤礼
上期评议结果
当“孝女”送走56名去世老人
乡间诗人
写了八千诗词楹联
蹲点记者:沈湘伟(机动部副主任)
读者评议团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2013年12月3日 星期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一个镇三个村级诗社
乡间诗人
写了八千诗词楹联
  集体讨论作品之前,一位老人在做最后的修改。 徐贤礼 摄

  将近400页的一本书放在记者面前,红色的封皮上印着书名——《潮头清韵》。序言说,这里面收了将近3000首诗词和200多副楹联。而这些又是从8000多件作品当中遴选出来的。作者都是新坝镇的诗词爱好者。

  这本书10月份刚刚印出来,里面的作品是1983年以来30年的“地产”。说起这个,常征老人打开话匣子,滔滔不绝——他可是这本集子的副主编。

  “新坝诗词协会到今年成立30年了,我们的刊物《新坝诗词》也办了10年,和人一样,这是个大生日。”庆祝生日的内容除了一次爱好者之间讨论、一顿老年成员的集体工作餐以外,就是出了这部集子。

  翻开这本书可以发现,生活当中的各种细节都能成为这些乡间作者的素材,他们的热情可见一斑。春天到了,写“风织烟花柳色新”;听见蝉鸣,写“潜荫餐露一身清”;泰州大桥建成了,写“横空出世贯长虹”;偶有感怀,也可以写“忙于生计砚生苔”……

  虽说新坝的诗词协会已经30年了,但要谈到这种浓厚的创作氛围,还是要提到2009年立新村成立的红枫翰墨园。当年,已经从镇江古洞煤矿退休回到扬中立新村的常征,发现村里老年活动中心的牌桌上,常有老年人争得面红耳赤,他便有了办个书画展的念头,用这个换换老年人的口味。

  在村委会的支持下,红枫翰墨园办了起来,很快聚集起一批诗友。这个开了扬中村级诗社先河的组织,目前有成员17人。大家创作诗词,然后以书法的形式表现,办成了村里长年开放的展览。更让常征自豪的是,大家的作品还曾在扬中市政府的大厅里展示了半个月。

  “不断地交流、修改,一些爱好者从顺口溜开始写,一直写到格律诗。”常征说。镇政府的负责人则说,立新村诗友影响越来越大,在全镇的爱好者中掀起了创作热。现在,全镇活跃的诗词爱好者已经有40多位了。村级诗社也开始增加,除了立新村,新治村和联合村也组织起了自己的村级诗社。一个镇三个村级诗社,在扬中也没有第二个。

  如果以为这些诗友的组织活动只是老年人的自娱自乐,那就错了。2009年和2010年,新坝镇的两家企业举办了重阳节的诗词书画拍卖会。红枫翰墨园的一件作品从500元起价,拍到了1万元。他们送去的全部115件作品则一共拍到了21万元。这些资金最终交给当地民政部门用于资助困难家庭。

  孩子们也成了诗词创作的生力军。“我们已经连续4年在假期组织孩子参加活动了,带孩子们参观工厂、公园、长江大堤,回来之后谈感受,然后指导他们写诗词,省得他们一天到晚玩电脑了。”常征说。

  与爷爷辈不同,孩子们偏好现代诗。这成了新坝镇的另一个亮点。“我们的联合中心小学是全国诗词进校园先进单位,我们的新坝中心小学是全国楹联先进单位,这些孩子有时看到一副对联就能指出其中不对的地方来。”

  在这些成果的基础上,新坝镇的诗词协会已经有了新的计划。在常征的办公室,一沓以二十四孝为内容的书法作品即将送去装裱。这是一次新的展览。老人们还在商量,办一个国学讲堂,给孩子们和年轻人讲讲传统文化。“现在,有的年轻人已经提笔忘字了。”他说。(徐贤礼)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关于我们 广告服务 版权说明 诚邀加盟  联系网站 批评建议 报社电话
 
苏ICP备-015116 版权所有镇江日报社
Copyright © 2002-2006 www.jsw.com.cn www.zjrb.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