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里甸街道四摆渡社区有位女孩小黄。因为患有小儿麻痹症,加上家境一般,走进校园,一直是她渴望又不能触及的梦。
不过,从三年前开始,社区安排的志愿者把“校园”搬进了她的家:每周,她至少会接受一次心理辅导和一次为期半天的课业学习。也正是这三年,社区申领的一辆残疾人推车,让小黄有了增加锻炼量的机会,现在她已经能下床推着车缓步前行了。
然而,随着父母和自己年纪不断增大,“生存”这个最为现实也最为棘手的问题,横亘在这个14岁的小姑娘面前。
“我们帮助小黄不会只是三年,帮她在人生的道路上‘站起来’,才是我们努力的方向。”七里甸街道四摆渡社区党总支书记宦方俊,想到了让小黄成为残疾人运动员这条路,“这样‘以训代补’,不仅能让孩子活下去,还能重新树立生活的希望。”
可是,毕竟卧床多年,许多动作小黄起初无法完成,就在她打算放弃时,宦方俊一席“孩子,不要放弃,只要多加训练,还是有机会”的安慰,又重新燃起她的斗志。“虽然小黄一家还没最终拿定主意,不过省残联已经抛来了橄榄枝,他们认为这个孩子很有潜质。”宦方俊说。
在四摆渡社区这个开放式老小区的2000多名居民中,大约半数是离退休职工,而像小黄这样的残疾人,少说也有20多人。面对这种人口结构,社区干部总是想着法子为居民加大基础保障力度,而且,社区还总结了多年服务心得,提出了“谈心”“公心”“诚心”“关心”“爱心”的“五心”服务新理念。小黄,就是“关心”和“爱心”的受惠者。
“五心”服务推出后,宦方俊明显感到居民的投诉少了、笑容和理解多了。而来社区办事的居民说,社区干部是在真心实意地帮助居民,遇事不敷衍、不推脱。
在“五心”服务理念的指引下,四摆渡社区结合老人多、留守儿童多的现状,专设了“居家养老”和“雏鹰学堂”服务,充分发挥志愿者队伍的力量,不定期陪老人聊天,帮助他们打扫卫生、补充生活必需品,而江科大机械学院的志愿者也会对包括小黄在内的孩子进行作业和心理辅导。反过来,社区还请来企业负责人,为江科大西校区的学生举办就业、创业讲座,“虽然这些大学生不是我们辖区的居民,但他们在这里学习生活,我们应该为他们提供同等的服务,这也可以理解为是一份‘公心’”。
现在,四摆渡社区每两个月都会组织居民和社区工作人员,针对发现的问题交流“谈心”。而面对小区路灯损坏、居民房积水这些问题,社区工作人员都会诚心诚意去想办法、跑部门,“哪怕不是社区能解决的问题,我们也会给居民一个真诚的回复,并且努力促成问题的解决”。
“以后,我们还想建立一个康复中心。”这样的想法,源于宦方俊自己的一次康复理疗经历,“其实我们社区工作者的想法很简单,就是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尽量把社区事务做得到位一些,让老百姓感觉‘贴心’一点。”(杨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