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71岁的老魏在住进市一院半个月后,终于可以不必因为呼吸困难再待在病床上了。
两年前,老魏因重症肺炎住院治疗,在上海一家三甲医院接受气管切开治疗。虽然肺病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治疗,但在今年,老魏的呼吸却越来越急促。又去上海医院检查后,发现他气管切开部位的气道明显狭窄——正常人的气道直径约1.5-2厘米,老魏的病变部位气道最宽只有4毫米。这都是因为老魏患上了相对少见的局部瘢痕组织阻塞病症。
“当时在上海,医生说不敢帮他手术,怕大出血。”老魏的爱人贲女士回忆听到医生答复时的场景,“当时就觉得腿一软,感觉没希望了。”
之后不久,老魏回到了丹阳市人民医院。其间,他也尝试过“封管”,也试图在南京的一家三甲医院寻求治病良方,但结果令全家人很失望。最终,老魏还是因呼吸困难,不得不再次切开气管,靠呼吸机帮助呼吸。
10月上旬,多方打听后,老魏家人决定再试一次。他们请市一院呼吸科主任、主任医师王剑前往丹阳会诊。仔细看过各项病理报告和检查结果,王剑在征得家属的同意后,决定在老魏的气管里装一个永久性支架,“把狭窄的部位撑开,确保呼吸顺畅”。
很快,老魏住进市一院呼吸科,并通过王剑为他做的支气管镜检查,确定了病变部位和狭窄长度。“狭窄长度大约有1厘米,所以我们专门定制了一只长约3厘米的镍钛记忆合金支架。”王剑说,“12日下午3点,在数字影像引导下,我们为老魏实施了气道支架植入术。”
谈到当天的手术,贲女士说自己被“吓了一下”。“进去十多分钟,医生就出来了。我儿子当时出差在外,我以为手术没法做,所以来通知我们的。”贲女士说,“结果王主任说是做完了,而且挺成功。哪有这么快啊。直到老魏出来,我悬着的心才放下。”
术后第二天,贲女士形容老魏之前呼吸时“拉风箱”的声音没有了,第三天,虽然说话还不是很方便,但老魏也能说几句话了,而且之前的辅助呼吸系统也撤去了。
“局部麻醉,注射术前针,将支架沿着鼻腔植入气道,检查植入位置是否合适。虽然这应该说是一个比较危险的手术,但手术过程是顺利的,十多分钟的手术结果也是令人满意的。”王剑说,“我们也曾在一年里做过三十多例气道支架植入术,手术经验比较丰富,患者预后都不错。”
“这种手术,今年8月也曾应用在一位食管癌患者身上。当时这位患者因食管癌,在上海医院进行了两次食管内支架植入术,结果影响到了气道。最终我们给他植入了气道支架,并且对食管和气管的沾黏进行了分离。前两天我还打电话问这位患者的近况,他说一切正常。”王剑说。
对于气道支架植入术,王剑认为,由于这一手术的创伤小、支架的永久性使用,应该是治疗气道狭窄较为妥帖的一种方案,而且经过医学研究,气道阻塞超过70%的,采取这种介入手术治疗方案会比开放性创伤手术的效果更好。
王剑说:“相比之下,这种介入手术的术程短、恢复快,看似因为支架的购置需要几千甚至上万元,但和长期在医院接受治疗的总费用相比,基本相当。而从手术的危险性看,介入手术的风险系数更低,造成大面积出血的可能性也更低。当然,这也是考验医院硬件档次和技术水平的手术。据我所知,目前在镇江,市一院是唯一能开展这项手术的医院。”(朱研 胡必超 崔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