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2版:B8 名城
上一版3  
 
版面导航

第001版
封面导读

第002版
封2 资讯交换站

第003版
A1 头版要闻
 
标题导航
京江柳氏与柳永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2013年11月22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京江柳氏与柳永

  文/柳骏

  柳永是北宋前期最有影响的词作家,在词文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2012年4月京江晚报上曾报导柳氏后人呼吁创建镇江围绕柳永为主题的文化品牌。

  镇江柳氏后人对此也十分关心,作了多方研究,如今整理成文与大家交流。

  京江柳氏是柳永后人?

  还需要新的资料佐证

  京江柳氏宗谱现存在有四部,即1890年庚寅谱,1911年辛亥谱和1948年戊子谱,2008年续修“京江柳氏宗谱”(简称新谱)。四部谱中都有柳永相关的记载,新谱对三部老谱进行了系统整理,三部老谱的艺文、传记文章等因是古文,不分段落,不加标点,不容易读懂。为此进行了分段、加注标点,加注释,尽可能充分体现优良家风和家风中所反映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新谱第255页,载“郡大宾化鹏公传”,首句“化鹏柳公讳鲲、世传宋耆卿先生裔孙,筑室于润之土桥”。该传是国子监祭酒鲁铎撰。

  第257页,载“化鹏公逸事记”,该文记叙明武宗皇帝潜访镇江柳宅经过,化鹏公面皇上:“自言名鲲,字化鹏,祖上相传为耆卿后,子孙遭兵火,星散四方,惟老人世居于此,无多眷属”。

  柳鲲字化鹏,明景泰六年(1455年)生,嘉靖十年(1531年)年卒,享年77岁,为迂润后可考之始祖。四部宗谱尊为一世祖。

  耆卿,柳永字耆卿(约987年-1053年)。北宋词人,景祐元年进士,官至屯田员外郞,世称柳屯田。

  庚寅谱按:宋屯田员外郞耆卿公迁润,其后世居之。化鹏公其裔孙也。世系中断,前代无考(新谱第40页)。

  以上所叙取自庚寅谱,所记事属1520年,相距如今约五百多年。

  1948年,族祖柳诒徵主修戊子谱,对宗族之源“吾族肇自姬周,盛于南北朝唐宋,中厄于蒙兀,谱系缺佚有间,而著藉镇城,自明中业,历清代,迄民国,齿于旧族弁冕者五六百年……”这段对我宗之始,并没有言明为柳永之后。

  先祖对我族始于“柳永后裔”持什么态度呢?从家传“詠秋轩词集”可了解先祖的态度。

  “詠秋轩词集”是十一世族祖柳淦的遗著。

  柳淦,字式如(1806-1842年),宗亲尊称式如公。“公怀才不遇,清咸丰辛亥年(1851年)曾有‘詠秋轩词集’刊出,名士包士臣,张应昌,王嘉福,吴在铨作序。”该集共收录填词81首,集句词29首。这四篇序对式如公的词作了极高评价,包士臣言:“余读之觉其词缠绵往复,如不自已几,于有井水处皆能歌屯田词。”“今式如集中率多艳怀绮语”。将式如公之作比喻柳永词风。王嘉福序言“柳君式如本词伯后人,江南韻士。”“情怀蕴藉,婉而多风。”吴在铨序言:“君家屯田其再见于今日。”这里可见当代名士对式如公之词归为婉约词、传承柳词风骨。并认肯为柳永后人赞之。拜读式如公词也确和永词十分相近似,真其血脉相承。该词集刊出后,曾藏盋山图书馆(现南京图书馆),在战乱中遗失。1939年,柳诒徵避乱兴化,在星垣公处发现家藏孤本,亲自手录。如今流传家族中即为族祖柳诒徵手录复制本。诒徵公亲自手录词集,重抄寄吾老人后跋,并写了后记,请了当代名士李学白题了“詠秋轩词集”五篆文及隶书五字签署“咸丰辛亥年”。可见族祖诒徵对此词集之珍重,也可见对吾族源自柳永的认肯。

  2008年续修宗谱,对宗族渊源进行了整理。将三部老谱,先祖留下的诗、词、文集、传记中有关信息集中追本溯源,重写“2008年续修宗谱序”,认肯“耆卿公景祐进士,官屯田员外郞,自河东徒居京口,卒葬于丹徒土山,为柳氏迂润始祖。”同时也认可:“嗣后屡遭兵燹,人员星散,谱牒不存,世系已无可考。”(见新谱第10页)。

  研究镇江名族人物专家范然先生,为新谱作序中言:“镇江柳氏,自始迁之祖宋屯田员外郞耆卿公至今九百余载……”(新谱第8页)。作为后人尊祖训,接承以上所叙,但已跨越九百余年,近年来也未见新的发现,我们也希望有新的资料,能得以佐证以上渊源。

  柳永葬地在镇江么?

  五十年没有新进展

  柳永的葬地是人们关心的热点话题,实质上也是老话题了。

  早在1957年2月“文学研究”第三期中,刊登唐圭璋先生的“柳永事迹新证”一文,其中第六节“柳永的葬地”相关要点摘抄如下:

  据“避暑录话”说:“永终屯田员外郞,死旅殡润州僧寺,王和甫为守时,求其后不得,乃为出钱葬之。”又据明万历“镇江府志”卷三十六说:他的墓在丹徒境土山(即北固山)下。志中并有较详的附注:

  永字耆卿,始名三变,好为滛冶之曲。仁宗临轩放榜,特绌之,后易名永登弟。文康葛胜仲“丹阳集,陈朝请墓志”云:王安礼(字和甫)守润欲葬之,蒿殡久无归者。朝请市高燥地,亲为处葬具,三变始就窀穸。近岁水军统制羊滋命军士凿土,得柳墓志铭并一玉篦。及搜访摩本,铭乃其侄所作,篆额曰:“宋故郎中柳公墓志”,铭文皆磨灭,止百余字可读云:“叔父讳永,博学,善属文,尤精于音律。为泗州判官,改著作郎。既至阙下,召见仁庙,宠进于庭,授西京灵台令,为太常博士。”又云:“归殡不复有日矣,叔父之卒,殆廿余年云。”

  按叶梦得曾在丹徒做过官,葛胜仲也是丹阳人,他们都说王安礼守润州(即镇江)时葬柳永这是比较可信的。王安礼系王安石之弟。

  以上的一段是当今“镇江说”的源头,已复述五十多年没有新的进展。今人引用多以此为据。实际上唐圭璋先生曾进一步考证,“王安礼、葛胜仲原集已失传,不能考见营葬柳永的事。今大典本的王安礼‘王魏公集’,及大典本的葛胜仲‘丹阳集’又都没有提到葬柳永的事,找不出更多的材料证实营葬柳永的详细经过”。2002年10月版《柳永词评选》(谢桃坊著),其中对“镇江说”引用的方志记述认为“极为杂乱、所述之事真伪互存,甚令学者困惑。”其中涉事人、主事年代,生卒年岁多有矛盾,“柳墓志铭”的来历不清楚,“既无实物,又无摩本,也不见于题录,仅是一则地方文献资料而已。”宋人笔记、杂书中多有柳永仕历与墓志铭中所写没有一点相符,对此墓志只能存疑了。至今柳永葬地尚为历史悬案。

  这里有两点值得注意:

  一是柳永卒于约是1055年,王安礼守润是1077年相距22年左右,又“避暑录话”作者叶梦得任丹徒县尉是1097年,又是安葬后廿二年。三事相隔虽不太长,但也找不到更多的佐证。

  二是柳永是在羁旅中客死镇江,棺柩厝停在庙中,一来不是居家守业在镇江去世,二来厝安庙中意味当时就不想葬于镇江,作何打算无法可知。过去客死他乡,厝留会馆等待盘柩归故里,是很正常之事,外地在镇江建会馆多尽此义务,并在建筑后院,留有专门用房,专做此用,称下房。有时盘留数十年。

  至于其他枣阳说,襄阳说等,多出自古今小说传奇话本,不足为史实凭证考究。只是这位风流才子的传奇故事很多,故葬地也富于传奇色彩。

放大 缩小 默认
关于我们 广告服务 版权说明 诚邀加盟  联系网站 批评建议 报社电话
 
苏ICP备-015116 版权所有镇江日报社
Copyright © 2002-2006 www.jsw.com.cn www.zjrb.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