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说到花灯,多数人立刻就想到小巧而精致的传统纸扎兔子灯或者莲花灯。但记者昨日走进句容花灯手艺人陈柏华的工作室,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匹一人多高的“高头大马”。正当记者还为逼真的造型感到惊叹时,陈柏华说,“这匹马只是整个花灯作品的一部分,等全部完成后,整个屋子都装不下。”
从句容东郊“马踏飞燕”雕塑再往东走不远,是山芋地自然村,陈柏华的花灯工作室就在这里。上世纪七十年代,农民出身的陈柏华开始制作花灯,如今他已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秦淮灯彩代表性传承人。
“那时候农村造房子,挂上两个花灯就高兴得不得了,我从小就对这个手艺感兴趣,就自己琢磨怎么做花灯。”陈柏华说,他从27岁开始就以扎花灯谋生,没有师父系统地教,他就写信向苏州等地花灯手艺人请教,“当时最盼望的就是邮递员到家门口喊我的名字说,‘有你的信’。”
不过彼时在农村,陈柏华不种田,整天扎花灯的行为,被同村人视为离经叛道。“很辛苦,过去没有民间手工艺这一说,所以别人看我都说是‘不务正业’。但我就是喜欢做这个,所以没想过要转行。”花灯制作出来后,为了销路,他经常一个村子一个村子地跑。
刚开始的时候,陈柏华和多数花灯手艺人一样,扎兔子灯和莲花灯,并且集中在春节到元宵节一段时间卖出去。1999年底,当他带着自己做的花灯到夫子庙销售时,不少顾客都不买账,觉得他的花灯造型都过时了。
“后来我自己看书研究,把声、光、电这些元素和传统的手法结合起来。”除了工艺,陈柏华还尝试改进原先扎花灯的单一制作材料,“各种面料如丝绸,基本上透光性的材料我都试过。”2000年,陈柏华带着自己的“千禧年”大型花灯模型,再次来到了夫子庙。这一次,他做的大大小小的二十多组花灯,吸引了游客的目光。
“和北方花灯相比,我们这里的花灯主要是色彩搭配典雅,层次比较丰富。”在陈柏华的花灯陈列室里,既有传统的纸扎莲花花灯,也有唱着歌谣、不断“拱手作揖”的现代娃娃花灯。仔细看,半人高的娃娃带着虎头帽,长睫毛,脸蛋红扑扑的,既可爱又讨喜。
如今,陈柏华制作的彩灯,主要是去参加各地的大型灯会。通常这样的花灯都比较大,制作周期需要两三个月时间。“传统花灯的精髓就是手工制作,比如蟠龙,鳞片都是我一个一个贴上去,这个过程就要有几天时间,所以根本不可能量产。”而不能量产的手艺怎样得到更好的传承,也是56岁的陈柏华正在考虑的问题。(记者 巫悦萌)